当前版:01版
村部院落话“脱贫”
    关注脱贫攻坚
    回望2016

    通讯员 王建春 本报记者 李孝清
    随着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的结束,去年冬至过后,村民们稍微清闲下来,天刚放晴,晌午饭后,平利县正阳镇张家坝村党支部、村委会活动室院落就聚集不少村民自发“参政议政”了。
    “呀!孙庆伟都搬了?这个挨刀的搞得快嘛。”
    “赵吉刚家母猪下了?怪不得一下子养猪数从10头变成18头了。”
    村部院子不但有村规民约、“两学一做”宣传和村务公开栏,还有一个黑板报和“脱贫攻坚在行动”展示台,每周定时图文并茂“播报”村民建房和产业进度。几天没关注,“新闻”实在多。
    在大家伙一阵阵惊讶中,村卫生室张医生发话了:“镇上评选苦干脱贫光荣户,你们说哪个合适?”
    “哪个都合适!”一名愣头小伙从人群穿过,冷不丁扭头回一句。
    “就你娃子聪明?哪个不晓得哪个都卖力使劲了?人家要选最有代表的先进典型。”正挂吊针的长者白他一句。
    “那我说一个。”快嘴李玉凤见大家伙儿目光一齐投向她,顿了顿,认真地说:“一组的赵吉学最有代表性,他都六十多了,一家三口,老伴身体虚弱,儿子在外打工,帮扶前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人家不等不靠,养猪10头,种魔芋两亩,改造茶园一亩,如今全家收入少说也有2万元,整整翻了两番多!”
    “嗯,这个要得,确实先进还有代表性。”李玉凤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哎,凤嫂,你是他啥人啊,哪门晓得的那么清耶?”人群中有人开玩笑。
    “果大个村,哪个不晓得哪个?再说,公示栏写得清清楚楚,你看不到啊?”这村里男人都好跟凤嫂开玩笑,可没一次沾到便宜的。
    “二组的丁顺兵不错,全家六口,上有老下有小,八十岁的爹妈都智障,自己腿脚也残疾,可他身残志坚,今年改造茶园3亩,养猪12头,新房也建起,两口子还包揽了全村的屠猪行当,他可是残疾人勤劳致富的典型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儿工夫竟数出20来户,经过筛选和平衡,最终锁定五户。群众的眼睛不仅雪亮,心也公道,一个组一个代表,五个先进各有特点:三组程文学脱贫致富买了三轮运输车,成为本村数一数二的富裕户;四组宁约兵拥有茶园十多亩,大胆尝试发展名贵药材,算是本村产业示范大户;五组赵吉刚是养猪大户,今年在镇村干部的多次鼓励激将下,下狠心推了旧舍盖新房,是由被动变主动的典型。
    就在大家伙儿准备散摊儿结束“评选”时,李玉凤一句话又把大家伙儿拽了回来。
    “诶?咋评的都是男的,没一个女的?”
    这下热闹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人堆中女性不答应,叽叽喳喳抱不平。
    “喂猪做饭,采茶种菜,里里外外,都是谁呀?没有女人,你们男人喝西北风去,重男轻女!”
    关键时刻还是张医生有办法,两句话就解围了:“都莫争了,脱贫攻坚,无论男女,人人有份儿,我们以家庭论英雄,怎么样?”
    张医生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拥护,于是,张家坝村群英谱诞生了:苦干脱贫户赵吉学家、身残志坚模范丁顺兵家、产业示范带头人宁约兵家、脱贫富裕户程文学家,后来居上户赵吉刚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