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秦岭深处的“铁汉柔情”
寺坪供电所职工在询问客户用电需求。
王世华 本报记者 王缠卫 文/图
位于秦岭深处的丹凤县境内,有个寺坪供电所。供电所里有14条汉子,他们克服山高路陡、毒蜂肆虐等重重困难,为山里6411户群众守护着光明和希望。
“轻伤不下火线”
寺坪镇油坊村五组至今不通车,骑两个小时摩托车到村外后,还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进村。包村电工李录军介绍说,如今村子里的人大多已经搬迁出去,只剩下一户80多岁的曹田娃夫妇老两口每月电费只有三、四元钱,多的时候也才是七、八元,骑摩托车跑一个来回油费也得十几元钱,耗费一天时间。但是虽然只有一户用户,但是线路一样得维护,电费一样得每月上门收缴。这既是职责所系,也是对山里群众“你用电我用心”的庄严承诺。
所长徐灵军说,在沟深林密的大山里巡线、检修,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几乎每名员工都有被蛇咬过,毒蜂蜇过,被野猪撵过,骑摩托摔过的经历。今年9月,员工李录军、朱邦贵在工作中双双被毒蜂蜇伤,当时正是创建“五星级供电所”关键时期,他俩嘴里塞下一把止痛片,又精神抖擞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他说:“所里平均每个人管着500多用户,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倒下了,所里整体工作就要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寺坪供电所有句口头禅就是‘轻伤不下火线’。”
孤寡老人过上幸福晚年
12月21日,寺坪供电所员工张志有、李录军、代朝民再次来到龙嘴村“五保户”彭书民家里,帮助他检修家中线路和山茱萸脱粒机。彭书民高兴地说:“这两天又摘了些山茱萸回来卖,脱粒时才发现机器出了问题,才打电话找你们帮忙,你们就上门了。”张志有介绍说,彭书文今年70岁,本来有一个完整幸福家庭,就因十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儿子的生命,留下一个孙女,儿媳妇远走他乡,老伴因脑出血离世,让这个破碎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现在和孙女相依为命,孙女就是他的命根子,今年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名牌高校,所里帮忙筹集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校园,同时还定期看望彭书文,解决生活难题。
打开寺坪供电所“特殊客户台账”,所长徐灵军对台账上的80名需要照顾的“特殊客户”如数家珍:家住油坊村五组的曹田娃夫妇今年80多岁,儿女都在外地生活,很少回家;龙嘴村彭书文今年70岁,和上大学的孙女相依为民,平时靠打零工和山货为生,还需要供养孙女上大学;银洞村“五保户”叶省娃,63岁,无儿无女,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身体多病,需重点关注……
山里百姓用电有保障
12月21日中午,深山里的寺坪镇寒风萧瑟,寒气像利刃穿过毛衣直往人身体里扎。信步走进龙嘴村彭书友家,一股春天般的温暖扑面而来。他一家人正围着电暖气取暖喝茶,品尝着栗子、核桃、花生等山货。今年57岁的彭书友和老伴在外打了三十多年工,前两年花了30多万元在老宅基地上翻建了五间两层的小洋楼,添置了电器,在外漂泊了多年的彭书友和老伴回到家乡养老。“现在村子里电力保障充足,电力服务到位,我们现在生活全部都是电器化,一按按钮就行了。现在咱农村人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生活比蜜甜。”彭书友高兴地说。
寺坪镇是陕西有名的山茱萸主产地,而龙王坪村的谢长军家里有三四千棵山茱萸,是当地的大户,说起电力服务,他也是连竖大拇指。谢长军说,镇子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的有山茱萸,每年9到11月是集中成熟期,采下的果子如果不尽快脱皮,就会腐烂变质。而早些年电力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人工脱皮,特别的慢,山茱萸采回来后加工不出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掉。随着电力的发展,如今种有山茱萸的家庭都购买了脱皮机,摘回来的山茱萸倒进脱皮机,几分钟后就能脱出来,再也不用担心会烂掉。每年到山茱萸采摘加工的季节,供电所的员工都挨家挨户检修线路,询问用电需求。
寺坪供电所营销组长张志有今年56岁了,他是所里的老员工,见证了寺坪镇从1989年10月首次通电,再到国家电网的电源进入了深山,经历了多次农网改造。他说,1991年的时候,整个镇子用电量才有8000多度,历经20多年的发展,2015年,寺坪镇用电量达到220万度。“不管时事如何变迁,我们都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的秉承着‘你用电我用心’的宗旨,竭尽所能为深山里的群众守卫光明、守护希望。”
王世华 本报记者 王缠卫 文/图
位于秦岭深处的丹凤县境内,有个寺坪供电所。供电所里有14条汉子,他们克服山高路陡、毒蜂肆虐等重重困难,为山里6411户群众守护着光明和希望。
“轻伤不下火线”
寺坪镇油坊村五组至今不通车,骑两个小时摩托车到村外后,还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进村。包村电工李录军介绍说,如今村子里的人大多已经搬迁出去,只剩下一户80多岁的曹田娃夫妇老两口每月电费只有三、四元钱,多的时候也才是七、八元,骑摩托车跑一个来回油费也得十几元钱,耗费一天时间。但是虽然只有一户用户,但是线路一样得维护,电费一样得每月上门收缴。这既是职责所系,也是对山里群众“你用电我用心”的庄严承诺。
所长徐灵军说,在沟深林密的大山里巡线、检修,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几乎每名员工都有被蛇咬过,毒蜂蜇过,被野猪撵过,骑摩托摔过的经历。今年9月,员工李录军、朱邦贵在工作中双双被毒蜂蜇伤,当时正是创建“五星级供电所”关键时期,他俩嘴里塞下一把止痛片,又精神抖擞的走上了工作岗位。他说:“所里平均每个人管着500多用户,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倒下了,所里整体工作就要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寺坪供电所有句口头禅就是‘轻伤不下火线’。”
孤寡老人过上幸福晚年
12月21日,寺坪供电所员工张志有、李录军、代朝民再次来到龙嘴村“五保户”彭书民家里,帮助他检修家中线路和山茱萸脱粒机。彭书民高兴地说:“这两天又摘了些山茱萸回来卖,脱粒时才发现机器出了问题,才打电话找你们帮忙,你们就上门了。”张志有介绍说,彭书文今年70岁,本来有一个完整幸福家庭,就因十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儿子的生命,留下一个孙女,儿媳妇远走他乡,老伴因脑出血离世,让这个破碎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现在和孙女相依为命,孙女就是他的命根子,今年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名牌高校,所里帮忙筹集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校园,同时还定期看望彭书文,解决生活难题。
打开寺坪供电所“特殊客户台账”,所长徐灵军对台账上的80名需要照顾的“特殊客户”如数家珍:家住油坊村五组的曹田娃夫妇今年80多岁,儿女都在外地生活,很少回家;龙嘴村彭书文今年70岁,和上大学的孙女相依为民,平时靠打零工和山货为生,还需要供养孙女上大学;银洞村“五保户”叶省娃,63岁,无儿无女,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身体多病,需重点关注……
山里百姓用电有保障
12月21日中午,深山里的寺坪镇寒风萧瑟,寒气像利刃穿过毛衣直往人身体里扎。信步走进龙嘴村彭书友家,一股春天般的温暖扑面而来。他一家人正围着电暖气取暖喝茶,品尝着栗子、核桃、花生等山货。今年57岁的彭书友和老伴在外打了三十多年工,前两年花了30多万元在老宅基地上翻建了五间两层的小洋楼,添置了电器,在外漂泊了多年的彭书友和老伴回到家乡养老。“现在村子里电力保障充足,电力服务到位,我们现在生活全部都是电器化,一按按钮就行了。现在咱农村人的日子不比城里人差,生活比蜜甜。”彭书友高兴地说。
寺坪镇是陕西有名的山茱萸主产地,而龙王坪村的谢长军家里有三四千棵山茱萸,是当地的大户,说起电力服务,他也是连竖大拇指。谢长军说,镇子上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的有山茱萸,每年9到11月是集中成熟期,采下的果子如果不尽快脱皮,就会腐烂变质。而早些年电力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人工脱皮,特别的慢,山茱萸采回来后加工不出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掉。随着电力的发展,如今种有山茱萸的家庭都购买了脱皮机,摘回来的山茱萸倒进脱皮机,几分钟后就能脱出来,再也不用担心会烂掉。每年到山茱萸采摘加工的季节,供电所的员工都挨家挨户检修线路,询问用电需求。
寺坪供电所营销组长张志有今年56岁了,他是所里的老员工,见证了寺坪镇从1989年10月首次通电,再到国家电网的电源进入了深山,经历了多次农网改造。他说,1991年的时候,整个镇子用电量才有8000多度,历经20多年的发展,2015年,寺坪镇用电量达到220万度。“不管时事如何变迁,我们都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的秉承着‘你用电我用心’的宗旨,竭尽所能为深山里的群众守卫光明、守护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