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贫困户王秀平的一年
关注脱贫攻坚
回望2016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刘河
12月9日,靖边县阳光明媚。迎着冬日暖阳,记者顺着龙洲镇政府通往龙二村的柏油路前行,路两边行道树挺立,不远处一幢新建的楼板房映入眼帘。这幢房子的主人就是龙洲镇龙二村精准扶贫户王秀平。
“女儿上学没钱,老婆娃娃又有病,收入就靠给人打点零工勉强过日子。”说到过去的穷日子,46岁的王秀平一脸的无奈,感叹日子过得艰难。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人都搬离了从前的老旧土窑,而他们全家六口人依然挤在几十年前建的又小又破旧的两孔老窑洞里。而王秀平自己也没有什么技术,只能边种地边打工,勉强维持生活,但却落下一身病。
一切的改变,是从去年底镇村确定2016年精准扶贫对象时开始。靖边县龙洲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班子经过一系列摸底排查,后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建档立卡,王秀平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户。龙洲镇党委副书记高怀军为结对扶干部,帮助他脱贫,这让王秀平一下子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多年来我一直想盖新房,早点搬离旧窑洞。今年,听说县上有政策给精准扶贫户盖房补贴,就和帮扶干部咨询,看能不能让我们一家早日搬出旧窑洞。”王秀平说。他通过高怀军了解到镇政府对精准扶贫户的帮扶措施后,决定通过就地移民搬迁政策扶持盖新房,这样就能享受移民搬迁扶贫资金补贴。
每次下村,结对帮扶干部都要到王秀平家中,与他交流谈心,了解孩子上学、看病、生产等情况,并帮忙其办理盖新房等相关手续。逢年过节,驻村干部还给他送上临时救助补贴,增强他生活信心。
“王秀平盖新房,按照当时精准扶贫户享受就地移民搬迁政策,每人补助1.5万元,他家里4口人享受补助。”高怀军说,因为整个移民建房现在还没有开始验收,所以王秀平家的这笔补助只能等扶贫部门验收后才能到位。
“今年4月开始盖新房,10月就住进来,虽然现在花费的钱都是转借的,但是我们心里有底。政府这样支持我们,再不脱贫就交代不了,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贫困户。”王秀平解决了住房的后顾之忧,说话间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往往不是给他一笔钱就万事大吉,而是给他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希望。以前过紧巴巴的日子,如今,王秀平却住在宽敞的新房里,一切生活又充满阳光。
“今年,我借钱买了六七只羊,羊长大了就卖;另外还种5亩玉米,在房前地里又栽了3亩多果树苗子;在镇上赶集时再贩卖点羊皮,做点小本生意,补贴女儿上学和家里日常开销。”王秀平兴奋地说,他儿子也通过自己打工学得技能,从学徒转为正式吊车司机,有了收入。这一切都预示着,今后他们一家的光景,将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回望2016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刘河
12月9日,靖边县阳光明媚。迎着冬日暖阳,记者顺着龙洲镇政府通往龙二村的柏油路前行,路两边行道树挺立,不远处一幢新建的楼板房映入眼帘。这幢房子的主人就是龙洲镇龙二村精准扶贫户王秀平。
“女儿上学没钱,老婆娃娃又有病,收入就靠给人打点零工勉强过日子。”说到过去的穷日子,46岁的王秀平一脸的无奈,感叹日子过得艰难。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村里人都搬离了从前的老旧土窑,而他们全家六口人依然挤在几十年前建的又小又破旧的两孔老窑洞里。而王秀平自己也没有什么技术,只能边种地边打工,勉强维持生活,但却落下一身病。
一切的改变,是从去年底镇村确定2016年精准扶贫对象时开始。靖边县龙洲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班子经过一系列摸底排查,后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建档立卡,王秀平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户。龙洲镇党委副书记高怀军为结对扶干部,帮助他脱贫,这让王秀平一下子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多年来我一直想盖新房,早点搬离旧窑洞。今年,听说县上有政策给精准扶贫户盖房补贴,就和帮扶干部咨询,看能不能让我们一家早日搬出旧窑洞。”王秀平说。他通过高怀军了解到镇政府对精准扶贫户的帮扶措施后,决定通过就地移民搬迁政策扶持盖新房,这样就能享受移民搬迁扶贫资金补贴。
每次下村,结对帮扶干部都要到王秀平家中,与他交流谈心,了解孩子上学、看病、生产等情况,并帮忙其办理盖新房等相关手续。逢年过节,驻村干部还给他送上临时救助补贴,增强他生活信心。
“王秀平盖新房,按照当时精准扶贫户享受就地移民搬迁政策,每人补助1.5万元,他家里4口人享受补助。”高怀军说,因为整个移民建房现在还没有开始验收,所以王秀平家的这笔补助只能等扶贫部门验收后才能到位。
“今年4月开始盖新房,10月就住进来,虽然现在花费的钱都是转借的,但是我们心里有底。政府这样支持我们,再不脱贫就交代不了,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贫困户。”王秀平解决了住房的后顾之忧,说话间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往往不是给他一笔钱就万事大吉,而是给他生活的信心和致富的希望。以前过紧巴巴的日子,如今,王秀平却住在宽敞的新房里,一切生活又充满阳光。
“今年,我借钱买了六七只羊,羊长大了就卖;另外还种5亩玉米,在房前地里又栽了3亩多果树苗子;在镇上赶集时再贩卖点羊皮,做点小本生意,补贴女儿上学和家里日常开销。”王秀平兴奋地说,他儿子也通过自己打工学得技能,从学徒转为正式吊车司机,有了收入。这一切都预示着,今后他们一家的光景,将会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