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家乡皮影戏

    韩城 丁继坤
 
    我的家乡曾是被称为西北机智人物——史阙疑居住的地方,是皮影戏的创始地之一,是当时农村业余表演其中的一种文艺形式。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光影”原理发明和创造的一种融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及用“光影”表演为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传说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在夜晚点上蜡烛,挂上白丝帷帐,就看见了李夫人的影像,后来就被演绎为皮影戏。皮影的生、旦、净、丑人物造型精雕细刻,工艺雅致,色彩古朴,造型精美绝伦,是难得的工艺美术佳品,有着十分珍贵的欣赏价值和富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价值。
    家乡的皮影戏是1949年,由史随安、史英山、熊世杰、史景堂等人发起组织的。当时没有戏箱,缺乏道具,只能临时借用而凑合表演。到了1958年,史英山、熊世杰、史润生等12户分别入股58元,购买了戏箱、道具、胡琴、皮影等,收集了20多个手抄剧本,开始排练,到附近乡村进行巡回演唱,足迹几乎跑遍了方圆十几里的村子,最远到了薛峰川的牛心村。在那文化娱乐活动单调贫乏的年代里,家乡的皮影戏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韩原大地上一枝独秀的艺术奇葩。皮影戏的起家曾得到时任韩城县副县长张孔博的大力扶持。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以一胜多、以少胜多是皮影戏形象构成的典型特征。表演一开始,先是锣鼓乐器打闹一阵,名曰“吵台”。正式演出开始后,老艺人们一人操作皮影人物演唱,一人配乐伴奏,各个皮影紧贴在银幕上纷纷登场。特别是史英山、史润生、熊世杰等老艺人,有时一个人操作几个皮影,表演几个角色,既演花旦,又演小生,这方唱罢那方登场,动作与演唱相互配合,自成流派。如果没有多才多艺的本领,是胜任不了皮影戏表演的。在老艺人的精心操作中,皮影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被演唱的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皮影戏有时刀光剑影,有时儿女情长……故事情节跨越古今,扣人心弦,观众们全神贯注,像磁石一样,被剧情中的喜怒哀乐深深吸引,忘记了劳累,忘记了寒冷,完全沉浸在戏曲人物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之中。演到精彩处,有的人见景生情,泪流满面;有的人激情振奋,慷慨激昂……精彩的表演不时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随着演唱皮影戏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皮影戏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忘流失。但皮影戏当年为丰富家乡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欢声笑语功不可没。家乡的皮影戏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我们深深眷恋怀念家乡的皮影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