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扶贫路上“齐步走”
——记旬阳县蜀河镇罗家坡村“第一书记”刘鹏涛
    查看贫困户万秀祥房屋排危重建进度。

    现场化解道路建设征地纠纷。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文/图
    罗家坡位于蜀河镇汉江以南12公里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沟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64户1024人,有贫困户94户305人,全村90%的户依山而居,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是蜀河镇2016年三个脱贫村中基础最薄弱的村。
    激活村级班子
    今年聚焦脱贫攻坚,借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契机,刘鹏涛作为旬阳县公安局选派的“第一书记”进驻蜀河镇罗家坡村开展工作,他在全村党员及干部队伍中提出了“支部建在村上、学习放在心上、责任扛在肩上”党建思路,喊响党员向书记看齐、干部向党员看齐、群众向干部看齐“三看齐”口号,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等制度。
    今年在6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过程中,该村六组老党员黄在运带头捐款1万元,顿时打破会场寂静气氛,其他村民纷纷捐款,当天群众捐款30余万元。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不仅凝聚了全村党员、干部队伍,也在全村形成了求真、务实、苦干、奋进的浓厚工作氛围。
    找准扶贫路子
    盘清各户家底,摸清贫困底子,这是他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所以入户走访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他的经验是“一二三工作法”。一个态度,务实谦虚,不搞形式走过场,用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两个务必既务必户户见面,务必访到实情,做到底子清,便于精准施策;三种工作形式,一是同镇村两级干部座谈。探讨村域年度发展规划、农民增收措施、村容整治等。二是深入农户家中走访了解。主要了解经济收入、外出打工、技术培训以及养老医疗等情况。三是实地查看,看建设规划、农民生产经营状况等情况,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寻找突破口子
    工作中,刘鹏涛采取了“一枝独秀,百花齐放”的策略。
    “一枝独秀”即以贫困户安全住房为突破,将其做成精品,让群众看到样子,见到实惠。5月初,罗家坡村率先启动危房改造工程,并提出了“率先干、档次高、做样板”的目标口号,按照“五统一、三规范”要求,采取“政府补一部分、公安局援助一部分、贫困户自给一部分”的办法强力推进。此项工作,县公安局广大干警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余万元。为了让群众动起来,他们采取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策略,即先集中力量改一户出来,然后召开现场观摩会,用今非昔比的变化刺激群众的心灵,一时间全村危改户纷纷动起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面完成了全村25户的危改任务。
    “百花齐放”即在做好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水、电、路、产业、通讯网络等工作,先后请道路测绘队、水源勘测队、通讯网络勘点队等来村勘点规划,邀请畜牧养殖专家、油牡丹种植专家来村开展培训,组织贫困群众到山羊、黑猪养殖场参观学习。
    带头抓出样子
    一年多来,刘鹏涛通过多方协调,救助了该村2名残疾人,1名贫困学生,为村文化广场申请到一套2万余元的健身设备。他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人员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包抓一片,负责该片区的所有脱贫攻坚工作,这样既节约了人力又发挥了作用。在落实危房改造中,他先后两次前往西安找回一个危改户,找回一个排危重建户,7次上门沟通、20余次多次电话沟通,做通他们思想工作。在产业发展上,他采取群众自愿与能力相符合的方法,将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作为优先发展户,力争做到扶一户成一户。
    一年来,刘鹏涛个人最深刻的体会是:与群众交往,与其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的空谈政策,不如自己读懂政策,在政策中寻找实惠,然后让群众享受实惠;与群众沟通,言语不需要巧言令色、酸文假醋,真诚方可取信;为群众服务,不需要好高骛远、裁红点翠,实干方可兴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