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古长安(连载三)
灞桥风景。。
长安古建筑。
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何顺义/文
钟楼到了清朝有两次大修。一次是清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一六九九年;另一次是清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一七四零年。据民间传说这年连阴雨下了三四十天,长安城城内到处都有积水。钟楼因浸泡水中,地基倾斜而倒塌。传说当时陕西巡抚阙德隆命陕西主管风水测绘的官员王书善设计重建长安钟楼。具体要求如下:
1、新钟楼要建在长安城内不是中心的中心;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一建筑既要体现方也要体现圆;
3、新钟楼要面对四方,还要四通八达。
测绘大师王书善欣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他接受了这一使命,令许多官员大为不解。
其实陕西测绘大师早知巡抚大人阙德隆在测试他的智力和能力。因为他的一个京城好友正是京城有名的国家测绘大师陈彦荣。王书善早就听说他要来陕西,也知道陈彦荣和阙德隆私人交情很好,对他很了解,因为他是王的同行上司。
王书善和他的下属带上罗盘和测量工具,经过多天测量,选中了新的钟楼地址,并在选中的地址中间放了一枚铜钱,然后用细土盖上。
经过几日,京城大师陈彦荣来到长安,陕西巡抚按照他的三点要求,请陈彦荣大师复核王书善的钟楼选点。
陈彦荣经过观察测量以后,叫人拿一枚针来往地上一扎,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不是中心的中心。”人们顺着扎下的针把土拨开,惊奇的发现这针不偏不倚的正好插在王书善大师放的铜钱的正中间!人们不约而同的喊:“不愧是真正的大师也!”
阙德隆请陈彦荣讲钟楼选点的原因。
陈彦荣答:选点在不是中心的中心,那长安的中心在哪呢?它的中心应在长安城四个面的中心方为中心!要把钟楼建在不是中心的中心那就只好是四大城门的中心,也就是不是中心的中心了。”说完大家鼓掌欢笑。接下来陈彦荣又说:“下来两点就更好说了。请陕西测绘大师王书善给大家谈一谈。”
王书善说:“巡抚大人讲的第二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一建筑既要体现方,也要体现圆。我们把钟楼建成一个四方形的底座,然后建成一圆形的顶不就可以了吗?至于第三点嘛,要面对四方还要四通八达,这就更好办了。我们在四方形的四个面修四个相通的门,就能使钟楼东门通西门到西大街,由西大门到宝鸡的千阳关。由钟楼南门通钟楼北门到北大门,还可以到北潼关的金锁关。由钟楼西门到钟楼东门再到东大门,出东门向东可到达东潼关。由钟楼北门到钟楼南门再到大南门再向南就到了子午镇的钟南山,真可谓四通八达!它不但是长安城里不是中心的中心,还成了八百里秦川的不是中心的中心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七)建城方案送往京城,各县役工齐集省城
再回到原题,田广智代马荣泰写好奏章送往京城应天(现今南京),马荣泰又下令陕北陕南各县每县选五百名能工巧匠,关中各县每县选送一千五百名能工巧匠和役工,两个月后汇集省城工地。来省城役工可免去人头税(注:明朝对农民有两种税,一是按人头收取的人头税,二是按土地面积收取的农业税,地多多缴,无地不缴)。
朝廷接到陕西修建长安城的报章后,随即派巡按御使来陕协助督办修建长安城。在各县役工齐集省城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城墙急需的大量木材。当时,长安城南一百余里的终南山有的是木材,可运输是一大难题,一遇阴雨天关中地区黄土地路湿泥滑空人都不好走,木材就更不好运了。这时偏偏一连多天阴雨不停,急的人们一筹莫展。此时的马巡抚召集各州府县的领工官员开会讨论此事,让发动大家看谁能解决木材运输难题,有贡献者重赏。布告一发,几万役工议论纷纷,说也巧还真的有人大胆进言他能解决木材运输问题。
马荣泰,田广智得此消息后马上召见此人,此人姓乔,叫乔志宏,人们给他的外号叫“乔猴木”。
乔猴木从小家境贫寒,在汉江边长大会游泳,由于他水性好就被当地一木材商招去放猴木。南方有在水中放竹排,放木排,他的老板这时把木材砍好,因山路崎岖运不下来,所以就在下雨天,山洪一发,就把木材推向山间,任其左冲右撞的冲下山去,这叫放猴木;然后等候在汉江边会水的猴木工,用套绳把木材套住拉上岸,上面放木的叫放猴工,下面套木会游泳的叫套猴工,也叫逮猴工。
田广智听了乔猴木的建议后大加赞赏,并立刻下令把陕南会水的役工集中起来,由乔猴木统一指挥。
人常说物有所值,人用其才。乔猴木得到重用后,他建议给他1000人,500人做伐木工,500人由浐河源头到长乐坡田家湾一百余里,每里五人,十里五十人,一百里五百人,这五百人疏通河道。每一里路五人,手拿竹竿,竹竿头上绑着铁钩,负责自己路段猴木畅通无阻,在长乐坡田家湾一带集中套木工一百余人,其余都为不会游泳的拉猴工和抬木工,并且规定了统一的安全号子,当第一根猴木放到河水中后,放猴人就喊一个字“噢”,当第一根猴木顺利到达套猴区后,一切顺利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加快一些放猴木的速度,就由套猴区改变号子,发出两声“噢噢”的叫声,这时讯号传到浐河源头发猴区,这里就加大发猴量,当距天黑还有一个时辰时,上游发出全天最后一根猴木放下的信号后,“噢,噢,噢”三声,每到最后一根木材路过自己的管辖区段时才能喊,一直到最后一根猴木到达套猴区,套猴区发出全天工作结束信号,“噢,噢,噢,噢”四连声的信号,全天放猴工作完成。
当产源木材用完后,用同样的方法又把沣河源头的一些木材漂流下来,最后把一些大型木材由灞河源头漂流到灞桥运回长安。从此解决了运木材的一大难题,立下大功的桥猴木也得到应有的奖励。由于马荣泰巡抚和田广智及各州府县官员的精诚合作,再加上全体役工的努力工作,奖罚分明,深得民心,工程进度超出预期,进展顺利。洪武帝圣旨五年初具规模七年正式完工,而长安城工程提前三年已初具规模得到朝廷的嘉奖,这一嘉奖使的马巡抚和田广智等省城官员得意忘形,再加上一些市内建设还没有完工,在田广智等人的建议下又建了四座环绕长安城的土城,它的四个城门:城东叫东稍门,城南叫南稍门,城西叫西稍门,城北叫北稍门。以上四座土城到了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西安解放时,东、南、北三城各剩下不到原建时的十分之一,唯独西城基本原型都在,西城正门西稍门毁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西稍门外修飞机场,成立了空军司令部。由于通机场的车子多了,西稍门城门楼小所以胡宗南部队给拆掉了,南边解家巷有一个南侧门,北边王家巷有一个北侧门一直保存完好。最后一眼看到它是在一九七零年前后,可以说长安土城建成后是一大城四小城,再加上一个小小的土城巡抚衙门的黄城,共大小六座用黄土砌成的土城堡。
长安城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一三七四年)到明洪武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七八年)历时四年初步建成。当时是一座黄土建成的土城。
长安城城墙底宽十八米,顶宽十五米,城高十二米,东边长二千五百九十米,南边长三千四百四十一米六,西边长二千六百三十一米二,北边长三千二百四十一米六。
长安古建筑。
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何顺义/文
钟楼到了清朝有两次大修。一次是清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一六九九年;另一次是清乾隆四年也就是公元一七四零年。据民间传说这年连阴雨下了三四十天,长安城城内到处都有积水。钟楼因浸泡水中,地基倾斜而倒塌。传说当时陕西巡抚阙德隆命陕西主管风水测绘的官员王书善设计重建长安钟楼。具体要求如下:
1、新钟楼要建在长安城内不是中心的中心;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一建筑既要体现方也要体现圆;
3、新钟楼要面对四方,还要四通八达。
测绘大师王书善欣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他接受了这一使命,令许多官员大为不解。
其实陕西测绘大师早知巡抚大人阙德隆在测试他的智力和能力。因为他的一个京城好友正是京城有名的国家测绘大师陈彦荣。王书善早就听说他要来陕西,也知道陈彦荣和阙德隆私人交情很好,对他很了解,因为他是王的同行上司。
王书善和他的下属带上罗盘和测量工具,经过多天测量,选中了新的钟楼地址,并在选中的地址中间放了一枚铜钱,然后用细土盖上。
经过几日,京城大师陈彦荣来到长安,陕西巡抚按照他的三点要求,请陈彦荣大师复核王书善的钟楼选点。
陈彦荣经过观察测量以后,叫人拿一枚针来往地上一扎,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不是中心的中心。”人们顺着扎下的针把土拨开,惊奇的发现这针不偏不倚的正好插在王书善大师放的铜钱的正中间!人们不约而同的喊:“不愧是真正的大师也!”
阙德隆请陈彦荣讲钟楼选点的原因。
陈彦荣答:选点在不是中心的中心,那长安的中心在哪呢?它的中心应在长安城四个面的中心方为中心!要把钟楼建在不是中心的中心那就只好是四大城门的中心,也就是不是中心的中心了。”说完大家鼓掌欢笑。接下来陈彦荣又说:“下来两点就更好说了。请陕西测绘大师王书善给大家谈一谈。”
王书善说:“巡抚大人讲的第二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这一建筑既要体现方,也要体现圆。我们把钟楼建成一个四方形的底座,然后建成一圆形的顶不就可以了吗?至于第三点嘛,要面对四方还要四通八达,这就更好办了。我们在四方形的四个面修四个相通的门,就能使钟楼东门通西门到西大街,由西大门到宝鸡的千阳关。由钟楼南门通钟楼北门到北大门,还可以到北潼关的金锁关。由钟楼西门到钟楼东门再到东大门,出东门向东可到达东潼关。由钟楼北门到钟楼南门再到大南门再向南就到了子午镇的钟南山,真可谓四通八达!它不但是长安城里不是中心的中心,还成了八百里秦川的不是中心的中心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七)建城方案送往京城,各县役工齐集省城
再回到原题,田广智代马荣泰写好奏章送往京城应天(现今南京),马荣泰又下令陕北陕南各县每县选五百名能工巧匠,关中各县每县选送一千五百名能工巧匠和役工,两个月后汇集省城工地。来省城役工可免去人头税(注:明朝对农民有两种税,一是按人头收取的人头税,二是按土地面积收取的农业税,地多多缴,无地不缴)。
朝廷接到陕西修建长安城的报章后,随即派巡按御使来陕协助督办修建长安城。在各县役工齐集省城后,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城墙急需的大量木材。当时,长安城南一百余里的终南山有的是木材,可运输是一大难题,一遇阴雨天关中地区黄土地路湿泥滑空人都不好走,木材就更不好运了。这时偏偏一连多天阴雨不停,急的人们一筹莫展。此时的马巡抚召集各州府县的领工官员开会讨论此事,让发动大家看谁能解决木材运输难题,有贡献者重赏。布告一发,几万役工议论纷纷,说也巧还真的有人大胆进言他能解决木材运输问题。
马荣泰,田广智得此消息后马上召见此人,此人姓乔,叫乔志宏,人们给他的外号叫“乔猴木”。
乔猴木从小家境贫寒,在汉江边长大会游泳,由于他水性好就被当地一木材商招去放猴木。南方有在水中放竹排,放木排,他的老板这时把木材砍好,因山路崎岖运不下来,所以就在下雨天,山洪一发,就把木材推向山间,任其左冲右撞的冲下山去,这叫放猴木;然后等候在汉江边会水的猴木工,用套绳把木材套住拉上岸,上面放木的叫放猴工,下面套木会游泳的叫套猴工,也叫逮猴工。
田广智听了乔猴木的建议后大加赞赏,并立刻下令把陕南会水的役工集中起来,由乔猴木统一指挥。
人常说物有所值,人用其才。乔猴木得到重用后,他建议给他1000人,500人做伐木工,500人由浐河源头到长乐坡田家湾一百余里,每里五人,十里五十人,一百里五百人,这五百人疏通河道。每一里路五人,手拿竹竿,竹竿头上绑着铁钩,负责自己路段猴木畅通无阻,在长乐坡田家湾一带集中套木工一百余人,其余都为不会游泳的拉猴工和抬木工,并且规定了统一的安全号子,当第一根猴木放到河水中后,放猴人就喊一个字“噢”,当第一根猴木顺利到达套猴区后,一切顺利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加快一些放猴木的速度,就由套猴区改变号子,发出两声“噢噢”的叫声,这时讯号传到浐河源头发猴区,这里就加大发猴量,当距天黑还有一个时辰时,上游发出全天最后一根猴木放下的信号后,“噢,噢,噢”三声,每到最后一根木材路过自己的管辖区段时才能喊,一直到最后一根猴木到达套猴区,套猴区发出全天工作结束信号,“噢,噢,噢,噢”四连声的信号,全天放猴工作完成。
当产源木材用完后,用同样的方法又把沣河源头的一些木材漂流下来,最后把一些大型木材由灞河源头漂流到灞桥运回长安。从此解决了运木材的一大难题,立下大功的桥猴木也得到应有的奖励。由于马荣泰巡抚和田广智及各州府县官员的精诚合作,再加上全体役工的努力工作,奖罚分明,深得民心,工程进度超出预期,进展顺利。洪武帝圣旨五年初具规模七年正式完工,而长安城工程提前三年已初具规模得到朝廷的嘉奖,这一嘉奖使的马巡抚和田广智等省城官员得意忘形,再加上一些市内建设还没有完工,在田广智等人的建议下又建了四座环绕长安城的土城,它的四个城门:城东叫东稍门,城南叫南稍门,城西叫西稍门,城北叫北稍门。以上四座土城到了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西安解放时,东、南、北三城各剩下不到原建时的十分之一,唯独西城基本原型都在,西城正门西稍门毁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西稍门外修飞机场,成立了空军司令部。由于通机场的车子多了,西稍门城门楼小所以胡宗南部队给拆掉了,南边解家巷有一个南侧门,北边王家巷有一个北侧门一直保存完好。最后一眼看到它是在一九七零年前后,可以说长安土城建成后是一大城四小城,再加上一个小小的土城巡抚衙门的黄城,共大小六座用黄土砌成的土城堡。
长安城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即公元一三七四年)到明洪武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七八年)历时四年初步建成。当时是一座黄土建成的土城。
长安城城墙底宽十八米,顶宽十五米,城高十二米,东边长二千五百九十米,南边长三千四百四十一米六,西边长二千六百三十一米二,北边长三千二百四十一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