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群福村的务工者回家了
    李琼因为村上条件好了,回来开了农家乐。

  李金蔚 李勇 记者 邵林喜 文/图
    清晨的薄雾还未消歇,大山被云雾缭绕得朦胧幽美。这座山叫光雾山,南郑县红庙镇和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镇被这座大山隔开,而群福村就坐落在两省交界处的大山中,山里清新的空气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这个村子的福泽,但深山里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也曾困扰着这个村子很久。
    村里变了样 川陕界的小驿站
    群福村位于南郑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处,全村8个村民小组223户1017人。省界行采访团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行进到群福村7组,这里是紧挨着蜀门秦关的省界位置,从村子穿过省界大门就到了四川境内,是光雾山景区“驿站”。
    11月初,天很冷,依然有很多游客在这里观光游玩,他们大多是从四川过来的,游客打趣着“一秒钟穿过石门就从四川来到陕西了,没事经常过来串!”
    李琼是个能干的女人,她在这山上开办了一家农家乐,一到夏天,来光雾山上观光休憩的游客很多,情况好的时候陆陆续续一天接到10桌左右,收入相当可观。
    偶遇她时,她端着一个铁盆,迈着小碎步子笑意盈盈的从山路上来,盆里放着一只褪了毛的土鸡,边走边说:“村里情况好了,现在回来发展,帮我们多吆喝点客人,都是农家饭,纯天然!”
    红庙镇包联群福村的干部钟宁告诉我们,李琼是去年才回来的,之前离开村子在镇上开了一家理发店,带孩子在镇上上学。这里以前很穷,不通水电,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大山外出务工了,自从2013年开始脱贫攻坚整村推进以来,政策好了,村里情况大变样,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又回来了。
    105万元的饮水项目,村民吃水不再困难;370万元架起30公里的高低压输电线路,村民告别了煤油灯;1240余万元硬化道路6公里,让村民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
    打工仔回乡创业 村民“造血”脱贫致富
    除了改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村子还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目前全村累计新发展养殖土鸡19000只,让群众增加“造血”功能,实现真正脱贫致富。
    7组的刘明献和爱人在山头上养了5000只鸡,说起过去的生活,夫妻俩几度哽咽。
    为了生计,夫妇二人走出大山,一路穿过四川南下打工。刘明献在工地干活,每逢过年结不了工钱不能回家,每年除夕之夜是他们最难过的日子。
    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是最想家的时候。2014年之前,村上还没有通电,他们想念家里的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却连打通电话的机会都没有。
    “看谁回来了,让捎个口信,多少年都是这样过来的,老人孩子生病都很难得到消息。”
    说起第一次在外地通过电话联系时候,刘明献难掩激动,得知村子在全县脱贫攻坚的部署下情况的到了改善,刘明献毅然带着妻子回到了他们日夜牵挂的大山。
    “去年孩子要上学,就想陪在他们身边,所以回来创业了,思量着现在政策越来越好,创业搞养殖不会是难事。”刘明献对自己投资的土鸡养殖,憧憬无限。
    他在贵州打工的遇到了一个四川的朋友,自小生活在省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他对四川倍感亲近,觉得遇到了自己的半个老乡,决定回来创业之际,他随着这位朋友前后三次到重庆考察,最终引进了5000只优质鸡苗回到山上搞土鸡养殖。
    “现在村上有定期的养殖技术培训,出山的道路也都修通了,销路没多大问题的话,算下来一年应该能净赚小10万元。以后就不用再去外面奔波了。”刘明献高兴地在自家院子里赶着鸡群,追着自己的致富梦。
    村支部书记邓林君对这几年的扶贫工作的推进和村子的发展信心满满:“2013年我们村的贫困人口138户333人,到今年只有34户57个人了。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我们群福村会越来越好。”
    采访团下山时,已是傍晚,山上依旧云雾缭绕,景色宜人,大山千年不变的福泽依旧孕育着这里的百姓。山脚下,一排排整齐的移民安置点,白墙碧瓦,村容整洁,诉说着群福村的新故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