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白鹿原》的象征意义
常智奇/文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渗透和弥漫、萦绕着的鹿的精魂,白鹿的形象,是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基本意象。这个艺术形象是构成整个作品的灵魂。这个艺术形象规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艺术形象,同时,也规定着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
白鹿原上的白鹿传说源远流长。作者以这个民间传说为基础,结构故事,安排情节,自然使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神话般的光色。这种光色是加拿大原型批评家N·弗莱所指出的第二种创作倾向,他称之为“传奇的(浪漫的)。”这种创作倾向显示出各种不明显的神话模式,讲述一个与人类经验关系更加密切的世界,使这个世界映照人类的情态。
《白鹿原》中的白鹿,在西方神话中,类似于太阳神或树神,作品中与太阳神和树神密切相关的人有白嘉轩、朱先生、白灵、鹿兆鹏……这是站在白鹿——太阳神的灿烂阳光之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他(她)们的光彩映照着鹿子霖、白孝武、田小娥、白孝文、鹿三、鹿兆海、郝县长、岳维山……
一是传统文化的正弦,一是传统文化的副弦,正副对应波动,构成了以白鹿模态为中轴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波浪式的运行图式。在这里,白鹿是一种文化意象的载体。
白嘉轩在历经了六个夫人之死的劫难之后,在一个大雪覆盖旷野山川的清晨,在田野里发现了散发着春的气息,播种着春的福音的白鹿。然而,这个白鹿冰清玉洁,是一种植物的形态。“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嫩乎乎的同样粉白的秆儿”,“那秆儿上缀着五片大小不一的叶片”。这是一种“泥土崇拜”意识。泥土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白鹿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她同样出自于芳香四溢的泥土之中。大野蕴瑰宝,精魂化玉枝。华夏民族农业文化之根在这里得到了精神化,物像化、神灵化的艺术显现。那“五片叶子”,不正是中国古老文化中“五行说”的照应吗?
白鹿这个农业文化的精魂,同样制约着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看风水,埋死人,这是华夏民族独有的一种“天人合一”的葬礼形式。它的认识之根就植于“祖先脉气”、“坟里发家”的观念。
作品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集中地体现了以上所谈到的这些思想,观念、精神、情愫、意绪。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剔明透亮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周向西原跑了过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忽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沙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这个神话传说,是全篇作品的灵魂。白鹿原上的白鹿,犹如太阳神,把幸福和光明带给了这片土地。白鹿精魂的化身朱先生,白灵,是光明的使者。他(她)们集善良、仁爱于一身,集传统美德与人类先进文明的知识于一身,把白鹿精神广施于人。
白鹿是人对未来理想生活渴望的幸福使者。它是人性的化身,神性仅仅是它的外壳。白鹿精魂对高原上万物的再生,对毒虫害兽的消除,预示着这种精魂具有一种拯救的神力。作品中白嘉轩那种为民立命,为仁活着的行为规范,是和白鹿的这种拯救意识一脉相承的。他一生正直,善良,以德报怨,以仁为怀,都是从那个古老的白鹿精魂中吸收了营养,他被人打断了腰,但头依然高抬着……那种顽强,坚毅的生命力,其精神之源来自那只白鹿。
《白鹿原》在表现这个文化世界时,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关系、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描绘来展示的。这个文化世界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是聚拢和疏离人物之间关系的深层动因。作品中人物对文化世界的不同态度,他们的人生境遇和状态也就各不相同。
白嘉轩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面对这个文化世界,更多的是耳濡目染,从父辈那里,通过本能继承来做人的准则和态度。同时,他自己又处处事事向这个文化世界靠拢、趋同,所以,他比一般人精明,强悍,具有超常的胸怀和毅力。也正因为他的这种认同,他一生才正气不衰,人格不倒,人格中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认为:一个人活着,每一步都应踏在“仁义”的道路上。否则,就失去了活人的意义。“仁义”在这里是文化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鹿三在这个文化世界面前知之甚少,他一生是为别人劳动的工具。主仆关系,“忠”是他作人的基本信条。他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媳妇,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种观念。在他看来,仆人对主人不忠,这就失去了活人的意义。面对这个文化世界,正因为他的狭隘和愚昧,他终生在一种生存的意义上运行、劳作,很难寻找到自己幸福的归宿——“家园”。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渗透和弥漫、萦绕着的鹿的精魂,白鹿的形象,是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基本意象。这个艺术形象是构成整个作品的灵魂。这个艺术形象规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艺术形象,同时,也规定着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
白鹿原上的白鹿传说源远流长。作者以这个民间传说为基础,结构故事,安排情节,自然使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神话般的光色。这种光色是加拿大原型批评家N·弗莱所指出的第二种创作倾向,他称之为“传奇的(浪漫的)。”这种创作倾向显示出各种不明显的神话模式,讲述一个与人类经验关系更加密切的世界,使这个世界映照人类的情态。
《白鹿原》中的白鹿,在西方神话中,类似于太阳神或树神,作品中与太阳神和树神密切相关的人有白嘉轩、朱先生、白灵、鹿兆鹏……这是站在白鹿——太阳神的灿烂阳光之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他(她)们的光彩映照着鹿子霖、白孝武、田小娥、白孝文、鹿三、鹿兆海、郝县长、岳维山……
一是传统文化的正弦,一是传统文化的副弦,正副对应波动,构成了以白鹿模态为中轴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波浪式的运行图式。在这里,白鹿是一种文化意象的载体。
白嘉轩在历经了六个夫人之死的劫难之后,在一个大雪覆盖旷野山川的清晨,在田野里发现了散发着春的气息,播种着春的福音的白鹿。然而,这个白鹿冰清玉洁,是一种植物的形态。“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嫩乎乎的同样粉白的秆儿”,“那秆儿上缀着五片大小不一的叶片”。这是一种“泥土崇拜”意识。泥土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白鹿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她同样出自于芳香四溢的泥土之中。大野蕴瑰宝,精魂化玉枝。华夏民族农业文化之根在这里得到了精神化,物像化、神灵化的艺术显现。那“五片叶子”,不正是中国古老文化中“五行说”的照应吗?
白鹿这个农业文化的精魂,同样制约着人们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看风水,埋死人,这是华夏民族独有的一种“天人合一”的葬礼形式。它的认识之根就植于“祖先脉气”、“坟里发家”的观念。
作品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集中地体现了以上所谈到的这些思想,观念、精神、情愫、意绪。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剔明透亮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周向西原跑了过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忽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沙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这个神话传说,是全篇作品的灵魂。白鹿原上的白鹿,犹如太阳神,把幸福和光明带给了这片土地。白鹿精魂的化身朱先生,白灵,是光明的使者。他(她)们集善良、仁爱于一身,集传统美德与人类先进文明的知识于一身,把白鹿精神广施于人。
白鹿是人对未来理想生活渴望的幸福使者。它是人性的化身,神性仅仅是它的外壳。白鹿精魂对高原上万物的再生,对毒虫害兽的消除,预示着这种精魂具有一种拯救的神力。作品中白嘉轩那种为民立命,为仁活着的行为规范,是和白鹿的这种拯救意识一脉相承的。他一生正直,善良,以德报怨,以仁为怀,都是从那个古老的白鹿精魂中吸收了营养,他被人打断了腰,但头依然高抬着……那种顽强,坚毅的生命力,其精神之源来自那只白鹿。
《白鹿原》在表现这个文化世界时,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关系、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描绘来展示的。这个文化世界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是聚拢和疏离人物之间关系的深层动因。作品中人物对文化世界的不同态度,他们的人生境遇和状态也就各不相同。
白嘉轩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面对这个文化世界,更多的是耳濡目染,从父辈那里,通过本能继承来做人的准则和态度。同时,他自己又处处事事向这个文化世界靠拢、趋同,所以,他比一般人精明,强悍,具有超常的胸怀和毅力。也正因为他的这种认同,他一生才正气不衰,人格不倒,人格中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认为:一个人活着,每一步都应踏在“仁义”的道路上。否则,就失去了活人的意义。“仁义”在这里是文化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鹿三在这个文化世界面前知之甚少,他一生是为别人劳动的工具。主仆关系,“忠”是他作人的基本信条。他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媳妇,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种观念。在他看来,仆人对主人不忠,这就失去了活人的意义。面对这个文化世界,正因为他的狭隘和愚昧,他终生在一种生存的意义上运行、劳作,很难寻找到自己幸福的归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