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八零后“猪倌”致富记
    本报讯(通讯员 邵志鹏)10月25日,天还没亮,在周至县集贤镇刘家堡村,村民刘科和媳妇起床收拾完,开着自家的小货车来到他们的养猪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来到养殖场,刘科和妻子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烧上几锅水准备饲料供猪群“饮用”。到上午10点多,媳妇忙碌着打扫猪舍,刘科开车到镇上一家收粮户那里购买猪饲料。“养猪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里面学问可多了。天气冷了,喂猪的水必须是温水,猪喝了冷水会生病的。现在,我们的养猪场共养殖了120多头猪。每头猪长到200~260斤就出栏了,夏天的时候4个半月就可以出栏,冬天则需要5个半月的时间。”在养猪场,刘科打开话匣子,向笔者说起了自己的养猪故事。
    刘科今年28岁,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长期在家作物庄家,一年收入很低,弟弟现在正在上高中,明年参加高考,加上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爷爷患有白内障,奶奶人老腿脚不灵活,家庭支出较大,一家人的生活很拮据。大学毕业后的刘科,本来在南方一家合资企业上班,一月有8000元的收入。因为家里的情况,他放弃了高薪,毅然决定回家自主创业。
    回家后,刘科跑遍周边村庄,结识了一些养殖户。“和村里的养殖户聊了一下,他们一年下来收入10~20万,我就想,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啊,我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一家人的生活。”这就是刘科搞养殖的最初想法。
    2014年,刘科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在镇政府的帮扶下,信用社为他贷款10万元,拿着这10万元,小刘开始建养殖场,5月份,小刘的养殖场正式建成,他开始试着养了50头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来年他购买了100头仔猪,并得到了政府5万元的扶持资金。“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自己的养猪事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小刘的收入逐年增加。去年,他共销售生猪100头,获得收入24万元,纯收入13.5万元。说起自己生活地改变,小刘的脸上写满了知足。“以后有什么打算啊?”笔者问道。“等条件成熟了,再次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扶持资金,修建一个400多平方米,年出栏300头猪的养猪场,成了养殖合作社,与国内的大型商超、肉食品加工等企业合作,走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小刘自信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