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榆林升级产业推进马铃薯主粮化
杨利军 记者 鱼玉军
金秋十月,榆林大地硕果累累,到处是丰收的景象。作为全国马铃薯五大主产市区之一,榆林市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步伐,迎来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时代。那么榆林市的马铃薯生产现状怎样,未来马铃薯产业又将如何发展?趁着秋收季节,记者深入基层采访。
新型主体 规模增效
10月13日,记者来到靖边县海则滩镇大石砭村,只见一台大型收获机在一片高标准农田里“突突突”地奔跑,四、五十名工人正在往编织袋里捡装马铃薯,公路边几个人忙碌地将鼓鼓的袋子通过传送带装在货车上。
“这个是夏波蒂马铃薯,个头大,淀粉含量高,是加工薯条、薯片的好品种。”靖边县绿家园薯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高彪介绍。
目前,该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以种植高端专用薯为主,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垄栽培、节水灌溉等马铃薯配套栽培技术。
“今年收成好,我们种的夏波蒂,平均亩产3700公斤,亩产值超过5000元,净利润在1500到2000元左右,比散户种植利润要大许多。”高彪自豪地说。
据了解,自新一轮农村改革实施以来,榆林市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优化土地流转,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开发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规模效益凸显。
截至今年,榆林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8.7万亩,发展龙头企业328家,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10个,发展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2059家,发展规范型专业合作社2144个,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新主体、新业态的涌现,为马铃薯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良种覆盖 品质增效
与别处种植普通商品薯不同,定边县兴民农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马铃薯的引进、试验和繁供,推广高产、多抗新品种。10月14日,记者来到定边县盐场堡镇贾圈村,在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一台杀秧机和一台收获机正在穿梭,数十名工人在辅助劳作。不同的马铃薯品种,相同的丰收场景。
“我们以育种为主,有夏菠蒂、青薯9号、日本根优等6个推广品种,连同试验品种在内共40多个种类。”合作社理事长纪凤怀介绍,“我们流转土地4300亩,因为要轮作倒茬,今年种植马铃薯2500亩,可产优质种薯500万公斤,不同品种的马铃薯都可以成为主食产品加工原料。”
随行的榆林市农业局干部介绍,除了合作社市场化繁供良种以外,从2013年起,榆林市实施了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向散户发放可种植一亩农田的原种,并指导农户完成一级种薯的繁育,所产一级种薯来年可种植十几亩商品薯,还可留二级种薯来年再种一次,因此实现了对全市散户所用种薯的每三年一次轮换。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目前,榆林市已经推广了新品种紫花白、冀张薯8号、青薯9号、庄薯3号等四个品种。与过去老品种紫花白不同的是,新品种马铃薯通过脱毒栽培繁育,具有成熟早、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害性强、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特点。
实施四年来,榆林市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累计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面积24.07万亩。统计数据显示,一亩田工程的实施,使榆林市马铃薯单产平均提高30%。预计到2018年,榆林市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科技支撑 产业增效
去年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使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
今年,榆林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74万亩,较去年增加了9.7%,产量也将大幅增加。那么榆林如何推动马铃薯产业化、主粮化战略呢?
“榆林市加大了马铃薯生产标准化建设和主食产品的开发,现代化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思治权说。
多年来,榆林市政府通过与农业部、陕西省农业厅和科技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单位合作,引进筛选出四大类型12个新品种,制定了榆林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推广了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旱地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20万亩,推广了平衡施肥、机械耕作、大垄栽培等水地标准化栽培技术14.5万亩,建成马铃薯种植大型指针式喷灌圈310个,榆林因此成为国内马铃薯喷灌圈面积最大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在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方面,榆林原有马铃薯加工企业16家,专业加工村20多个,年加工转化马铃薯4亿公斤。去年,定边县又引进了陕西省首个十万吨马铃薯主食加工项目。该项目由陕西金中昌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9亿元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建成后,年可存储加工马铃薯3亿公斤,可生产马铃薯全粉、复配粉、面条、米粉、薯条、可乐饼等马铃薯主食产品1亿公斤,马铃薯附加值将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也会进一步融合。
“马铃薯丰收了,除了鲜薯食用,还可以精深加工。主粮化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市场潜力更大了,还怕农民不增收?”思治权笑着说,“去年收成虽然比不上今年,可榆林市马铃薯总产值仍达到了36亿元,农民人均在马铃薯产业上收入800多元。”
思治权介绍,今后,榆林市将鼓励马铃薯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工艺方面开展创新,推动初加工保持传统消费特色、精加工生产新型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提取营养物质制成保健品,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开发多元化的主食产品,加快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产业化开发战略。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将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快速步入主粮化时代。”思治权信心满满地说。
金秋十月,榆林大地硕果累累,到处是丰收的景象。作为全国马铃薯五大主产市区之一,榆林市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步伐,迎来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时代。那么榆林市的马铃薯生产现状怎样,未来马铃薯产业又将如何发展?趁着秋收季节,记者深入基层采访。
新型主体 规模增效
10月13日,记者来到靖边县海则滩镇大石砭村,只见一台大型收获机在一片高标准农田里“突突突”地奔跑,四、五十名工人正在往编织袋里捡装马铃薯,公路边几个人忙碌地将鼓鼓的袋子通过传送带装在货车上。
“这个是夏波蒂马铃薯,个头大,淀粉含量高,是加工薯条、薯片的好品种。”靖边县绿家园薯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高彪介绍。
目前,该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以种植高端专用薯为主,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垄栽培、节水灌溉等马铃薯配套栽培技术。
“今年收成好,我们种的夏波蒂,平均亩产3700公斤,亩产值超过5000元,净利润在1500到2000元左右,比散户种植利润要大许多。”高彪自豪地说。
据了解,自新一轮农村改革实施以来,榆林市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三权分置”改革,优化土地流转,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开发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规模效益凸显。
截至今年,榆林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8.7万亩,发展龙头企业328家,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10个,发展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2059家,发展规范型专业合作社2144个,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新主体、新业态的涌现,为马铃薯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良种覆盖 品质增效
与别处种植普通商品薯不同,定边县兴民农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马铃薯的引进、试验和繁供,推广高产、多抗新品种。10月14日,记者来到定边县盐场堡镇贾圈村,在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一台杀秧机和一台收获机正在穿梭,数十名工人在辅助劳作。不同的马铃薯品种,相同的丰收场景。
“我们以育种为主,有夏菠蒂、青薯9号、日本根优等6个推广品种,连同试验品种在内共40多个种类。”合作社理事长纪凤怀介绍,“我们流转土地4300亩,因为要轮作倒茬,今年种植马铃薯2500亩,可产优质种薯500万公斤,不同品种的马铃薯都可以成为主食产品加工原料。”
随行的榆林市农业局干部介绍,除了合作社市场化繁供良种以外,从2013年起,榆林市实施了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向散户发放可种植一亩农田的原种,并指导农户完成一级种薯的繁育,所产一级种薯来年可种植十几亩商品薯,还可留二级种薯来年再种一次,因此实现了对全市散户所用种薯的每三年一次轮换。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目前,榆林市已经推广了新品种紫花白、冀张薯8号、青薯9号、庄薯3号等四个品种。与过去老品种紫花白不同的是,新品种马铃薯通过脱毒栽培繁育,具有成熟早、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害性强、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特点。
实施四年来,榆林市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累计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面积24.07万亩。统计数据显示,一亩田工程的实施,使榆林市马铃薯单产平均提高30%。预计到2018年,榆林市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
科技支撑 产业增效
去年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使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
今年,榆林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74万亩,较去年增加了9.7%,产量也将大幅增加。那么榆林如何推动马铃薯产业化、主粮化战略呢?
“榆林市加大了马铃薯生产标准化建设和主食产品的开发,现代化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思治权说。
多年来,榆林市政府通过与农业部、陕西省农业厅和科技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单位合作,引进筛选出四大类型12个新品种,制定了榆林马铃薯栽培技术规程,推广了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等旱地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20万亩,推广了平衡施肥、机械耕作、大垄栽培等水地标准化栽培技术14.5万亩,建成马铃薯种植大型指针式喷灌圈310个,榆林因此成为国内马铃薯喷灌圈面积最大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在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方面,榆林原有马铃薯加工企业16家,专业加工村20多个,年加工转化马铃薯4亿公斤。去年,定边县又引进了陕西省首个十万吨马铃薯主食加工项目。该项目由陕西金中昌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9亿元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持。项目建成后,年可存储加工马铃薯3亿公斤,可生产马铃薯全粉、复配粉、面条、米粉、薯条、可乐饼等马铃薯主食产品1亿公斤,马铃薯附加值将不断提高,一、二、三产业也会进一步融合。
“马铃薯丰收了,除了鲜薯食用,还可以精深加工。主粮化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市场潜力更大了,还怕农民不增收?”思治权笑着说,“去年收成虽然比不上今年,可榆林市马铃薯总产值仍达到了36亿元,农民人均在马铃薯产业上收入800多元。”
思治权介绍,今后,榆林市将鼓励马铃薯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工艺方面开展创新,推动初加工保持传统消费特色、精加工生产新型马铃薯产品、精深加工提取营养物质制成保健品,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开发多元化的主食产品,加快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产业化开发战略。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将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快速步入主粮化时代。”思治权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