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他的名字叫“奉献”
——记潼关县城关镇临华村党委书记陈同民
    陈同民(右二)带领村干部来到村民的养牛场调研工作。

    陈同民(左二)带领村干部实地查看,现场解决问题。
    马魁 雷宁霞 本报记者 武德平 文/图
    深秋,一场细雨将永丰塬清洗得干净透亮。在微微凉意中,记者一行来到这里,慕名采访了潼关县城关镇临华村党委书记陈同民。他曾是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走马上任之后,自己投资300多万元,为村里打井、修路、安装路灯、建文化广场,群众赞不口绝,称他是一位甘于奉献的人。
    科学规划定蓝图 更新理念谋发展
    2015年5月,全县进行镇村改革,把原来的税村、高桥、南营、北营村合并成临华村,陈同民当选为临华村党委书记,全村人口6000人,土地1万多亩。这样的一个大村子,如何经营好呢?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这位面色黝黑的潼关汉子笑了:“走出去,引进来,搞合作。要想做大农业,必先做好规划。”
    陈书记带着村干部对上海、江苏、山西、北京、吉林等地较为前沿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考察、交流。同时,他邀请台湾、西安、上海、山西等地的农业教授、专家来到临华村实地考察,又聘请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规划团队入驻临华村,推进了全村的整体规划。临华村还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达成合作协议,乡建中心派驻了一支大学生团队长期为该村经济建设服务。
    以秦晋豫乡建之石 攻生态农业之美玉
    今年2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为潼关县临华村、山西省永济市小寨子村和河南省灵宝市罗家村授牌“秦晋豫三省乡建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跨省互助合作的乡建中心。说起这个乡建中心,陈书记兴致大发,侃侃而谈:“临华村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的指导下,依托区位优势,以黄河流域、秦岭山脉出产的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形成种植、收购、仓储、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集散地;对该村空置院落和宅基地进行修建和改造,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休闲生活体验区,吸引游客来村养老、养生、休闲、娱乐;以农民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农民协会,采用统购统销的方式,集中购买农资、集中销售农产品,并将盈余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养老服务、儿童教育、健康服务等各种社会服务。”
    正说着,进来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男孩个子不高,面色黝黑。女孩文静秀气。就在记者纳闷的时候,陈书记热情地介绍:“这就是乡建中心给我们派来的大学生。”从交谈中,记者得知女孩叫宋蔚,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已经考上公务员了,但仍然选择来到这里。男孩叫梅璐,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他们的父母起先都不同意,现在想通了,只要孩子们有发展的空间,就好了。男孩善谈:“我们来到这里,往小了说,陈书记科技指导农业的思想,使我们能学以致用,找到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往大了说,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问题。都说‘呆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我们要用事实证明,农村是我们可以翱翔的天地。”一席话掷地有声。
    不知不觉,日已过午,走出生态园,挥手告别时,望着陈书记刚毅的脸庞,耳畔又想起他“捧出一颗丹心,守住这片净土”的掷地豪言!他就这样用一颗公仆之心,行走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