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太行秋色美 农民笑开颜
山茱萸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豆豆。
美丽乡村农家乐助农增收。
采访团记者采访魏小兵秘书长。
王晓鹏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陈新涛 文/图
全国“三农”媒体山西行异地采访活动,于10月16日深入到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的美丽乡村连片区,在浓妆素裹的太行山秋色里,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当地农民,依托山水田园的悠然惬意,在当地政府全域旅游思路带动下的致富新生活。
农家乐带出新生活
全国“三农”媒体山西行的记者们兴致盎然,纷纷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析城山、云蒙山、鳌背山、小尖山四座大山环饶的美丽乡村小镇——阳城县横河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溪源河、盘亭河两条河流纵横交错,虽然秋风飒飒,但采访团记者采访的热情丝毫未减。“我承包了这个由镇上当作标杆打造的农家乐后,收入由以前的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在横河镇的受益村,提起现在的收入,村民吴卫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自从县乡二级政府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建设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里的农家乐旅游就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朴素自然的气息,被众多城市游客所衷情和追捧。
“四山环绕,两河交汇,加上好的扶持政策,我们镇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依托。”据横河镇书记陈永军介绍,今年“十一”黄金周,仅受益村的游客接待人数就达到2000多人次,全村90户村民,开办农家乐的就有18户,仅去年户均收入就超过2万元,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下,将来的户数肯定还会继续增加。
“我本身在镇上经营有饭馆,一到农家乐客人多时就得两头忙。”镇上中寺村的村民李卫红也是农家乐经营的受益者,据其介绍,平时周末和节假日,来村里休闲游玩的城里人很多,村里的空地上停满了私家车。“十一”期间前3天,每天的营业收入都超过了5000元,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全家齐上阵,服务好客人的热情很高涨。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横河镇世外桃源般的美,同时也给这里的旅游业带来无限潜力和重重商机。虽然该镇美丽乡村连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横河人那热火朝天的干劲,让人充满期待。
山茱萸成了金豆豆
散落在4A级景区——蟒河景区里的蟒河村,位于阳城县南约40公里处,全村405户、1148口人,散落分布在12个自然庄。金秋十月,步入蟒河村,犹如走进画卷。这里有山皆奇,有水皆秀,山环水绕,妙境天成,宛若一幅古老而神秘的天然画卷。
多年来,满山遍野的草药成为蟒河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采药也成为村民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谋生手段。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在蟒河村分布最广,这种当地人称呼为“山萸”。蟒河村共有山茱萸树12万株,是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因此又被称“山萸之乡”。据说收成最好的时候,蟒河村村民每人依靠采集山茱萸,可获利数千元之多。因此,每年深秋山茱萸成熟之际,蟒河村家家户户都会采集、晾晒山茱萸。若此时从附近山头向下俯瞰,整个村庄一片红艳艳,像是着了火一样。
进入新世纪,蟒河村依托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双翼齐飞的强村富民道路。现在,蟒河村人有的开农家乐,有的搞特色种植、养殖,有的销售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还有的从事景区服务工作,一家家变得富裕起来。据记者了解,依靠旅游服务业,有的家庭年收入可达10万元。
但其实在阳城县,靠这种金豆豆谋生致富的不仅局限在蟒河村,全县其他地方也有山茱萸,在横河镇的中寺村,当记者团一行刚一进村,就被村民满库加工山茱萸的现场所吸引,纷纷上前体验加工过程,满库介绍说,现在正是山茱萸成熟的季节,他家就靠收购加工山茱萸,每年收入达数万元,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蚕丝村织就富裕路
阳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经过这些年持之以恒的发展,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形成了集育苗、栽桑、养蚕、缫丝及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华北蚕桑第一县”。全县从事蚕桑生产的有10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1/3,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桑树9500万株,蚕农人均蚕桑收入2700多元。
尤其值一提的是,该县成功创新出“一棚两用”养蚕大棚,利用蚕闲时间进行食用菌生产,大大提高了综合效益。目前全县已建成养蚕大棚2100栋,蚕农每年利用废弃桑枝培育平菇、香菇、杏苞菇等1000多万袋,总产值达到65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次营镇赛村村位于阳城县西南美丽的嶕峣山脚下,村里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村里就发起成立了阳城县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村上蚕桑基地面积已扩大到了12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1600亩的80%,实现了人均2亩桑,按“户均1栋棚”标准新建地头固定养蚕大棚140栋。养蚕户靠“一栋大棚、十亩桑园、一辆手扶拖拉机、一把电动剪”,全年蚕桑收入达到30000元。如今,“赛村模式”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全镇28个村得到复制推广应用。
“赛村村民除了口粮田外,剩下的都是桑园,每年的5到10月养蚕,其余时间种植香菇,形成了菌-(桑叶)茶-(桑叶)菜全的产业链模式。”次营镇镇长杨浩说,在蚕桑产业上,政府的补贴力度很大,由于有了合作社的机制,农民由原来的家庭模式养蚕发展到大棚模式养蚕,不仅省力,而且规模也显著提高。目前,蚕桑产业已真正成为全镇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优势特色产业。
美丽乡村农家乐助农增收。
采访团记者采访魏小兵秘书长。
王晓鹏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陈新涛 文/图
全国“三农”媒体山西行异地采访活动,于10月16日深入到山西晋城市阳城县的美丽乡村连片区,在浓妆素裹的太行山秋色里,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当地农民,依托山水田园的悠然惬意,在当地政府全域旅游思路带动下的致富新生活。
农家乐带出新生活
全国“三农”媒体山西行的记者们兴致盎然,纷纷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析城山、云蒙山、鳌背山、小尖山四座大山环饶的美丽乡村小镇——阳城县横河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境内溪源河、盘亭河两条河流纵横交错,虽然秋风飒飒,但采访团记者采访的热情丝毫未减。“我承包了这个由镇上当作标杆打造的农家乐后,收入由以前的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在横河镇的受益村,提起现在的收入,村民吴卫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自从县乡二级政府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建设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这里的农家乐旅游就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朴素自然的气息,被众多城市游客所衷情和追捧。
“四山环绕,两河交汇,加上好的扶持政策,我们镇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依托。”据横河镇书记陈永军介绍,今年“十一”黄金周,仅受益村的游客接待人数就达到2000多人次,全村90户村民,开办农家乐的就有18户,仅去年户均收入就超过2万元,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下,将来的户数肯定还会继续增加。
“我本身在镇上经营有饭馆,一到农家乐客人多时就得两头忙。”镇上中寺村的村民李卫红也是农家乐经营的受益者,据其介绍,平时周末和节假日,来村里休闲游玩的城里人很多,村里的空地上停满了私家车。“十一”期间前3天,每天的营业收入都超过了5000元,虽然很忙很累,但是全家齐上阵,服务好客人的热情很高涨。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横河镇世外桃源般的美,同时也给这里的旅游业带来无限潜力和重重商机。虽然该镇美丽乡村连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横河人那热火朝天的干劲,让人充满期待。
山茱萸成了金豆豆
散落在4A级景区——蟒河景区里的蟒河村,位于阳城县南约40公里处,全村405户、1148口人,散落分布在12个自然庄。金秋十月,步入蟒河村,犹如走进画卷。这里有山皆奇,有水皆秀,山环水绕,妙境天成,宛若一幅古老而神秘的天然画卷。
多年来,满山遍野的草药成为蟒河村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采药也成为村民人人都需要掌握的谋生手段。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在蟒河村分布最广,这种当地人称呼为“山萸”。蟒河村共有山茱萸树12万株,是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因此又被称“山萸之乡”。据说收成最好的时候,蟒河村村民每人依靠采集山茱萸,可获利数千元之多。因此,每年深秋山茱萸成熟之际,蟒河村家家户户都会采集、晾晒山茱萸。若此时从附近山头向下俯瞰,整个村庄一片红艳艳,像是着了火一样。
进入新世纪,蟒河村依托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双翼齐飞的强村富民道路。现在,蟒河村人有的开农家乐,有的搞特色种植、养殖,有的销售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还有的从事景区服务工作,一家家变得富裕起来。据记者了解,依靠旅游服务业,有的家庭年收入可达10万元。
但其实在阳城县,靠这种金豆豆谋生致富的不仅局限在蟒河村,全县其他地方也有山茱萸,在横河镇的中寺村,当记者团一行刚一进村,就被村民满库加工山茱萸的现场所吸引,纷纷上前体验加工过程,满库介绍说,现在正是山茱萸成熟的季节,他家就靠收购加工山茱萸,每年收入达数万元,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蚕丝村织就富裕路
阳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经过这些年持之以恒的发展,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形成了集育苗、栽桑、养蚕、缫丝及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华北蚕桑第一县”。全县从事蚕桑生产的有10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1/3,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桑树9500万株,蚕农人均蚕桑收入2700多元。
尤其值一提的是,该县成功创新出“一棚两用”养蚕大棚,利用蚕闲时间进行食用菌生产,大大提高了综合效益。目前全县已建成养蚕大棚2100栋,蚕农每年利用废弃桑枝培育平菇、香菇、杏苞菇等1000多万袋,总产值达到65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次营镇赛村村位于阳城县西南美丽的嶕峣山脚下,村里党支部书记上官鸣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村里就发起成立了阳城县丰产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村上蚕桑基地面积已扩大到了12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1600亩的80%,实现了人均2亩桑,按“户均1栋棚”标准新建地头固定养蚕大棚140栋。养蚕户靠“一栋大棚、十亩桑园、一辆手扶拖拉机、一把电动剪”,全年蚕桑收入达到30000元。如今,“赛村模式”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全镇28个村得到复制推广应用。
“赛村村民除了口粮田外,剩下的都是桑园,每年的5到10月养蚕,其余时间种植香菇,形成了菌-(桑叶)茶-(桑叶)菜全的产业链模式。”次营镇镇长杨浩说,在蚕桑产业上,政府的补贴力度很大,由于有了合作社的机制,农民由原来的家庭模式养蚕发展到大棚模式养蚕,不仅省力,而且规模也显著提高。目前,蚕桑产业已真正成为全镇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优势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