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外来人”成了“家里人”
——子长县丹头村大学生村官刘强强的山地苹果扶贫记
    刘强强(中)给村民讲授苹果种植技术。

    王东东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文/图
    2013年,顶着“大学生”的光环,刘强强参加了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公开选聘,来到了子长县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扎根农村三年,从被客气招呼的“外来人”变成了亲切的“家里人”,从开始对农村一无所知到现在得心应手,他一直奋战在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做给村民看
    精神的短发、稚嫩的面庞、憨厚的笑容,一张典型的“娃娃脸”,初来乍到,不少村民疑惑甚至是当面质疑他,“这个娃娃,年龄这么小,不懂农村工作,能干什么?是来镀金的吧。”
    面对村民的质疑和不解,刘强强心里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因为他深知只有和村民们多交流、多沟通,才能让村民们真正了解他立志为村民们做好事、办实事的决心。
    憋着一股子“要让大家认可自己”的倔劲儿,刘强强早出晚归,走村串户,与村民们拉拉家常,谈谈村里的琐事,还隔三差五地走到田间地头,帮村民们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两个多月下来,他走遍了全村4个村民组、234户、781人,谁家缺资金、缺技术,找不到发展出路;谁家的窑洞年久失修,不宜在里面居住;谁家身患重病,负债累累……这些情况他都记在了自己的民情日记本上,更是记在了自己的心里。时间久了,接触多了,村民们对他的了解加深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接纳了他,更重要的是知晓了他当“村官”的抉择。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找他,村民有一些争吵或者感到不平等也会找他倾诉,村民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领着村民干
    “如果不是刘强强,我的两孔烂石窑还修不成现在的3间2层。”村民陈光金感激地说。
    原来陈光金的两孔石窑是20多年前在丹头村买的,由于时长日久,石窑破烂不堪不能居住,而且以前写的合同也模糊不清,给石窑主人的认定带来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刘强强十分重视,经过调查走访,找到当时写约的人,证明这两孔石窑确实是陈光金所有,解决了陈光金想改造这两孔石窑遇到的难题,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
  为了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刘强强想方设法协调资金40万元,解决了发展大棚的用电问题;抓住省环保厅包扶的有利机遇,争取项目资金90万元,对灌溉渠进行恢复,解决了产业发展用水问题;对村内巷道进行硬化,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他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对丹头流域沟道进行了治理,平整土地318亩;对205省道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绿化道路,美化环境,改善了丹头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带着村民富
    “农民脱贫离不开土地,农民的脱贫关键还是靠发展产业。”于是,刘强强在土地上做文章,结合当地,将发展山地苹果作为该村致富的主导产业。
    “由于山地苹果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前5年基本没有回报,很多村民都怕担风险,不敢尝试。”刘强强多次上门开导说服都没有改变,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先做给村民看,再领着村民干,最后带着村民一起富。于是,他付诸行动,先后个人投入38万多元,以100元/亩的价格流转了全村34户、240亩土地,发展了240亩的山地苹果,还组建了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果园以后的销售提前打好基础。同时,他决定让利于村民,增加他们的收入,即在果园挂果后,拿出部分果园划分成2~5亩不等的面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反租给村里的贫困人口,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农机具,让村民就可以当年管理当年有收益,增加群众收入。
    丹头村的山地苹果产业还辐射带动了闫家坪、李家沟、史家畔等周边5个行政村,先后入驻宏源家庭农场、晨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刘强强现已申请注册“益启联丰”商标品牌,寓意“与村民一起联合丰产农业”,让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红火。他计划利用3~5年时间,把丹头村的果园建成集试验、示范、观摩、培训、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山地苹果产业示范带,同时将带动促进农资、仓储、物流等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民带来更多实惠。
    目前,刘强强已帮助村民发展蔬菜大棚22座,养殖户7家,西瓜种植户6家。2015年他又响应组织号召发展起了山地苹果产业,办起了专业合作社。他本人也先后被子长县委何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20期大学生村官培训“优秀学员”,青年“创业先锋”,史家畔大学生村官“创业先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