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守望石城
慕生树给游客讲解后回石城管理所。
吴堡石城管理所院内保护好的石碑。
慕生树与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管理所。
吴堡石城北门。
以前吴堡石城的商贸街。
慕明媛 靳天龙 文/图
从吴堡县城宋家川出发,沿佳吴公路先向东再向北行两公里,停车隔沟向东望去,“铜吴堡”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整座石城卧如盘虎,静伏在吴山顶上;城墙又似蛟龙蜿蜒起伏,依山就势,盘旋于悬崖绝壁。这样庞大的古建筑群令人惊叹不已,亦无愧于“华夏第一石城”之赞誉,实乃“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石头城”。
在这样一座千年石城中,有一对老夫妇日夜守护着它,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他们是今年89岁的王象贤和他75岁的老伴儿冯改花。对于慕名而来的游览者来说,这对“土著”夫妇早已声名在外。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究竟是谁把这对夫妇的生活推向了城外、推在了世人的眼前——
慕生树,吴堡人称老慕。老慕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喜欢看书、喜欢下棋、喜欢折腾点儿文字、喜欢折在沙发上盯着电视关注时政要点。他的个子不算显眼,长期的伏案写作让后背看起来微驼,就像是一只燃烧着的快要歪下去的蜡烛。他的脸俊黑俊黑的,严肃的眉头仿佛是一块熨不平展的皱皱巴巴的老布。由于近几年来对古城的用心操持,他的头发已然花白、滔滔不绝的口舌外是一口明晃晃的假牙。
说起老慕与古城的情缘,必须要从老老慕——他的父亲讲起。老慕的父亲也是一位文人。年轻时候就做了私塾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听从组织安排,到吴堡古城做了一名老师,教书识字、传道授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赋予了这座古老的石城。老慕就是在古城的石头缝子里玩耍长大的。他常听自己的父亲讲:“这座古城有历史、有文化、有意义,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心中就这样慢慢地种下了一颗懵懂的种子。只可惜白云苍狗,这些与石城朝夕相处的机会很快就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错过了。
白驹过隙,待老慕长到父亲当年的年纪,时光就好像在岁月的年轮上转了一圈,又把他送回了记忆中的石城——他被调任到吴堡县石城管理所,由一个石城的观望者转变为守望者——儿时的夙愿啊,时间给了他一个圆满的起点。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能一行,能一行、专一行”——这是他年轻时为别人写工作汇报时编纂的一组词汇。老慕爱古城,每次提起古城,他总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吴堡古城远居县城外,蜿蜒近三十分钟车程,他总是披星戴月去、月明星稀归。
有一次,城内有人发现了一座古碑,老慕接起电话的时候,天角日头西落、已然昏黄。但他还是立马和一位工人赶到了那个院子里,赤膊上阵、和工人一同开挖……三个小时候,一座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撰文刻碑呈现在了众人眼前。还有一次,他去省城找一位专家为古城题词。老专家年近耄耋,前一日刚从北京参会回来,疲乏正眠。他就站在门口等候,一等就是四个半小时!就这样,他如痴如醉地爱着这座古城,甚至戏谑地自称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古城的“寨主”。每当在石城中打磨一天、临近夜幕的时候,老慕总喜欢站在东南角的城墙上,东望黄河金波粼粼、西望红日日薄西山、南望吕梁山脉延绵、北望古城气宇苍茫。
时间是流逝的,但在亘古的石城面前,时间又仿佛是永恒的。这样用情至深的老慕,总会让身旁的人怨起了古城——妻子埋怨古城占去了丈夫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女儿埋怨古城夺去了父亲的关心和爱护、朋友们埋怨这颗对于古城“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的痴情的种子。每每闻此,他总是“嘿嘿”一笑,继而转身、背着手继续朝古城深处踱步而去。
维护石城的工作千头万绪,老慕总挂在嘴边的是“要保护、不要破坏,要维持原貌、不要狗尾续貂。”犹记得西城门“明溪”风化严重,曾被人用白石灰抹之,以图修复,却不想就像老汉汉脸上抹了白粉,成了三花脸照镜子——鬼样子。让人心痛不已!
说起这座城,还有关于名称的一件趣事。2005年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际,吴堡古城积极申报、但一直无法获得认可。后经全国文物保护专家李乃夫先生点播,将“吴堡古城”更名为“吴堡石城”,以期凸显其城市建筑特点,再次上报,成功于2006年5月获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或许正是由于吴堡石城的建筑特点,才流传下来那句脍炙人口的“铜吴堡、铁佳洲(今陕西佳县)、生铁铸就绥德州”。事实上,石城本就不枉此名——站在石城东门“闻涛”顶上,抚摸着遗迹犹存的“垛墙”、“女儿墙”、“瞭望孔”,令人更是感慨万千。在冷兵器时代,莫说舞刀弄枪,就是拿木棍、竹竿、砖头、石块也足以置对手于死地。紧靠东城门的是石城四合院中数第一的“王仲清大院”,人称“东街家”。这个院子属陕北典型的“明三暗二”(即一进大门粗看是三孔石窑,细看其实是五孔石窑)、厢六(即东西两侧各三孔石窑)、倒四(即进大门后,左右各有两孔石窑)建筑,此院最早的主人名曰王思,曾在明洪武年间担任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为政清廉,名声甚佳,此院后来几易其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也曾是中共吴堡县委所在地,是吴堡党和红军开展各种活动的策源地,张达志、刘澜涛、赵伯平、白如冰等先后秘密来吴在此居住,检查指导吴堡党的工作。大门外第一孔窑也称“将军窑”,专家称,该建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虽经日本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前院打烂,大门完蛋”!毛主席转战陕北时,遭胡宗南飞机轰炸,造成“牛圈炸稀烂,老朱(王国昌)炸瘫痪”,但烂窑还在,可惜却早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残壁断垣,窑内唯有硕大的蜂窝守护着昔日繁华的家园,阻挡着人们探幽访古的脚步,诉说着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继续抚摸着南门洞弹痕累累的巨大石条石块,凝视着南外门破烂不堪的城墙,眺望着黄河对岸连绵起伏的吕梁山脉,游人隐约可见对岸山头上当年日本鬼子修筑的碉堡炮楼,正是从那里发出的炮弹摧毁了这座石城,迫使当时吴堡县政府迁到了老慕的老家——宋川镇慕家崖村,而老百姓则无处可去,只能或远避乡下,或远走他乡,流离失所,沦为难民。“为啥石城稀巴烂,因为经常挨炮弹”,正是当年炮火连天的真实写照。为抵御妄图西进的日寇,八路军拆庙宇木料修筑河防工事,取铜铁,运延安铸枪造炮,堵截日寇铁蹄于黄河对岸,鬼子始终未能跨进陕甘宁边区东大门一步。由此而言,石城无愧是一座“英雄之城”。
近年来,随着陕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翻涌,老慕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发表文章、乃至修葺成书册。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宣传与保护下,吴堡石城至今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独立高山人未识”。不知这石城何时得以开发,呈现于世人眼前?只得默默记录下老慕的守望之路,也惦记着老老慕的盼望之意,姑且等之、盼之、望之、念之罢了!
吴堡石城管理所院内保护好的石碑。
慕生树与吴堡石城。
吴堡石城管理所。
吴堡石城北门。
以前吴堡石城的商贸街。
慕明媛 靳天龙 文/图
从吴堡县城宋家川出发,沿佳吴公路先向东再向北行两公里,停车隔沟向东望去,“铜吴堡”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整座石城卧如盘虎,静伏在吴山顶上;城墙又似蛟龙蜿蜒起伏,依山就势,盘旋于悬崖绝壁。这样庞大的古建筑群令人惊叹不已,亦无愧于“华夏第一石城”之赞誉,实乃“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石头城”。
在这样一座千年石城中,有一对老夫妇日夜守护着它,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他们是今年89岁的王象贤和他75岁的老伴儿冯改花。对于慕名而来的游览者来说,这对“土著”夫妇早已声名在外。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究竟是谁把这对夫妇的生活推向了城外、推在了世人的眼前——
慕生树,吴堡人称老慕。老慕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喜欢看书、喜欢下棋、喜欢折腾点儿文字、喜欢折在沙发上盯着电视关注时政要点。他的个子不算显眼,长期的伏案写作让后背看起来微驼,就像是一只燃烧着的快要歪下去的蜡烛。他的脸俊黑俊黑的,严肃的眉头仿佛是一块熨不平展的皱皱巴巴的老布。由于近几年来对古城的用心操持,他的头发已然花白、滔滔不绝的口舌外是一口明晃晃的假牙。
说起老慕与古城的情缘,必须要从老老慕——他的父亲讲起。老慕的父亲也是一位文人。年轻时候就做了私塾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听从组织安排,到吴堡古城做了一名老师,教书识字、传道授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赋予了这座古老的石城。老慕就是在古城的石头缝子里玩耍长大的。他常听自己的父亲讲:“这座古城有历史、有文化、有意义,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心中就这样慢慢地种下了一颗懵懂的种子。只可惜白云苍狗,这些与石城朝夕相处的机会很快就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错过了。
白驹过隙,待老慕长到父亲当年的年纪,时光就好像在岁月的年轮上转了一圈,又把他送回了记忆中的石城——他被调任到吴堡县石城管理所,由一个石城的观望者转变为守望者——儿时的夙愿啊,时间给了他一个圆满的起点。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能一行,能一行、专一行”——这是他年轻时为别人写工作汇报时编纂的一组词汇。老慕爱古城,每次提起古城,他总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吴堡古城远居县城外,蜿蜒近三十分钟车程,他总是披星戴月去、月明星稀归。
有一次,城内有人发现了一座古碑,老慕接起电话的时候,天角日头西落、已然昏黄。但他还是立马和一位工人赶到了那个院子里,赤膊上阵、和工人一同开挖……三个小时候,一座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撰文刻碑呈现在了众人眼前。还有一次,他去省城找一位专家为古城题词。老专家年近耄耋,前一日刚从北京参会回来,疲乏正眠。他就站在门口等候,一等就是四个半小时!就这样,他如痴如醉地爱着这座古城,甚至戏谑地自称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古城的“寨主”。每当在石城中打磨一天、临近夜幕的时候,老慕总喜欢站在东南角的城墙上,东望黄河金波粼粼、西望红日日薄西山、南望吕梁山脉延绵、北望古城气宇苍茫。
时间是流逝的,但在亘古的石城面前,时间又仿佛是永恒的。这样用情至深的老慕,总会让身旁的人怨起了古城——妻子埋怨古城占去了丈夫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女儿埋怨古城夺去了父亲的关心和爱护、朋友们埋怨这颗对于古城“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的痴情的种子。每每闻此,他总是“嘿嘿”一笑,继而转身、背着手继续朝古城深处踱步而去。
维护石城的工作千头万绪,老慕总挂在嘴边的是“要保护、不要破坏,要维持原貌、不要狗尾续貂。”犹记得西城门“明溪”风化严重,曾被人用白石灰抹之,以图修复,却不想就像老汉汉脸上抹了白粉,成了三花脸照镜子——鬼样子。让人心痛不已!
说起这座城,还有关于名称的一件趣事。2005年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际,吴堡古城积极申报、但一直无法获得认可。后经全国文物保护专家李乃夫先生点播,将“吴堡古城”更名为“吴堡石城”,以期凸显其城市建筑特点,再次上报,成功于2006年5月获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或许正是由于吴堡石城的建筑特点,才流传下来那句脍炙人口的“铜吴堡、铁佳洲(今陕西佳县)、生铁铸就绥德州”。事实上,石城本就不枉此名——站在石城东门“闻涛”顶上,抚摸着遗迹犹存的“垛墙”、“女儿墙”、“瞭望孔”,令人更是感慨万千。在冷兵器时代,莫说舞刀弄枪,就是拿木棍、竹竿、砖头、石块也足以置对手于死地。紧靠东城门的是石城四合院中数第一的“王仲清大院”,人称“东街家”。这个院子属陕北典型的“明三暗二”(即一进大门粗看是三孔石窑,细看其实是五孔石窑)、厢六(即东西两侧各三孔石窑)、倒四(即进大门后,左右各有两孔石窑)建筑,此院最早的主人名曰王思,曾在明洪武年间担任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为政清廉,名声甚佳,此院后来几易其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也曾是中共吴堡县委所在地,是吴堡党和红军开展各种活动的策源地,张达志、刘澜涛、赵伯平、白如冰等先后秘密来吴在此居住,检查指导吴堡党的工作。大门外第一孔窑也称“将军窑”,专家称,该建筑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虽经日本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前院打烂,大门完蛋”!毛主席转战陕北时,遭胡宗南飞机轰炸,造成“牛圈炸稀烂,老朱(王国昌)炸瘫痪”,但烂窑还在,可惜却早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残壁断垣,窑内唯有硕大的蜂窝守护着昔日繁华的家园,阻挡着人们探幽访古的脚步,诉说着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继续抚摸着南门洞弹痕累累的巨大石条石块,凝视着南外门破烂不堪的城墙,眺望着黄河对岸连绵起伏的吕梁山脉,游人隐约可见对岸山头上当年日本鬼子修筑的碉堡炮楼,正是从那里发出的炮弹摧毁了这座石城,迫使当时吴堡县政府迁到了老慕的老家——宋川镇慕家崖村,而老百姓则无处可去,只能或远避乡下,或远走他乡,流离失所,沦为难民。“为啥石城稀巴烂,因为经常挨炮弹”,正是当年炮火连天的真实写照。为抵御妄图西进的日寇,八路军拆庙宇木料修筑河防工事,取铜铁,运延安铸枪造炮,堵截日寇铁蹄于黄河对岸,鬼子始终未能跨进陕甘宁边区东大门一步。由此而言,石城无愧是一座“英雄之城”。
近年来,随着陕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翻涌,老慕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发表文章、乃至修葺成书册。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宣传与保护下,吴堡石城至今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独立高山人未识”。不知这石城何时得以开发,呈现于世人眼前?只得默默记录下老慕的守望之路,也惦记着老老慕的盼望之意,姑且等之、盼之、望之、念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