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丰塬的灶窑

    三原 杨波
 
    来到丰塬看灶窑,走下巷道,进院子右手边第一个窑洞便是灶窑。灶窑是加工美食的地方,若是赶上饭时,美味就会灌满整个院子,让人垂涎欲滴。
    走进灶窑,山墙靠窗的位置是灶台。灶台是土坯垒起来,地基部分用砖做,烟囱留在山墙外较高的位置。靠门的是大水缸,案板和面箱整齐地摆放在窑洞一边。案板前的墙上钉有两个楔子,上面横着放置擀面杖。盐油酱醋等调味品摆放在案板一角,菜刀插在案板靠墙的缝隙里。灶台前有个烧火的墩子,花猫经常躺在上面保卫着灶窑的粮食。
    烧火是件麻烦又讲究技巧的活儿,点火、添柴、拨弄、拉风箱,样样有学问。我小时候,经常帮母亲烧火。刚开始不得法,不是用烧火棍把火戳灭,就是柴草较潮湿时,常常呛得我眼泪鼻涕一大把,不得不冲出灶窑到院子换换空气。最后,母亲教会我右手拉风箱,左手拿烧火棍把灶膛里的柴草架空,“腾”的一下,火苗就蹿起来了。母亲告诫我“烧火要空心,做人要实心。”
    锅灶里的草木灰掉到灶膛下面的通道里,多了就要清理。草木灰是很好的洗碗利器,是庄稼追肥的好肥料。爷爷告诉我,多年前,院子里住了几户人,我家灶窑晚上频频遭人光顾。有一天,爷爷晚上悄悄地在灶窑的地上撒了草木灰,第二天顺着粘有草木灰的脚印把这个人找了出来。
    铁锅底的灰积厚了,影响烧水的温度,就要刮掉。通常把铁锅扣在院子的地上,用刀片刮。锅底灰又称“百草霜”,是止血和治疗痢疾的中药。母亲会看锅识天气,锅底灰着了,不久就要下雨。说来也是神奇,几天后的雨就验证了她的说法。
    家乡人爱吃面,做面被视为检验姑娘媳妇手艺的一项生活技能。有童谣唱到“麻利婆娘走到厨房,屁股一拍,两个锅盔,袖子一挽,燃面一碗。”姑姑谈对象,男方邀请姑姑帮厨,姑姑擀面的手艺赢得男方家属的一致称赞,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遇到过红白喜事,大厨房就设在院子里,灶窑成了小厨房,谁家的媳妇帮大厨房干事,被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临近年关时,母亲都要扫灶窑,她经常带我去烂窑洞挖黄土。母亲把土和上水,扮作糊状,涂抹灶台和窑壁,等墙壁干了,整个灶窑就会明亮很多。每到腊月本报讯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敬祭灶神。晚上,母亲就会早早烙甜饼,摆供品,祭祀的时候口里还念着《祭灶歌》,“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祭祀完后供品就成了我们小孩的美食。
    地坑窑最怕遇洪水。母亲说,她小的时候,百年不遇的洪水灌进地坑窑,人从坡道上不去,水位迅速抬高,姥姥把父亲放进风箱,她自己坐到面箱里漂起来,才得救。
    迁新家,我们这里俗称“入庄”。锅灶先行,在老家灶窑烙上一个锅盔馍,带上旧灶洞里的火种,放进新灶洞里,然后搭锅翻馍,有新主人日子红红火火,生活大翻身之说。
    灶窑是丰塬人在地坑窑里向往幸福的源泉。它传承着家乡人饮食文化,记录着人们的生活变迁,成为家乡人地坑窑时代永远美好的回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