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泼烦”
    杨凌 李俊辉
 
    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泼烦”一词,因为这是一个被陕西人频繁使用的古老方言。“泼烦”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心理感受:烦躁、无聊、郁闷、艰难、纠结、心烦意乱;二是指身体疲惫、困乏,想睡觉。然而,“泼烦”也不是陕西人的专利,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也说“泼烦”。远在甘肃古浪的朋友麦田发微信说,他觉得“泼烦”应为“颇烦”——颇为烦恼嘛。想一想,也觉得有道理。
    在陕西,“泼烦”也指困苦、熬煎。曾经三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农民诗人王老九(陕西临潼人,原名王建禄,排行老九)在《张老汉卖馀粮》中写到:“解放前,整得咱穷人叫苍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越过越泼烦。”
    其实,若要追根索源,“泼烦”可谓历史悠久。东汉许慎撰写的古代汉族文字学著作、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中记载:叵烦(pofan):不耐烦,纠结。“叵,不可也。”明代国子监生张自烈撰写的《正字通》记载:“叵耐,不可耐也。”
    “泼烦”原来是“叵烦”?如此说来,“叵烦”可以理解为“不可烦或不烦”。既然“不烦”,那还喊叫啥呢?其实,这就是陕西人表达内心感受的一
    村作家种方式,正话反说,比如找人帮忙,就会说,“不好意思劳您大驾”,其实就是想劳驾你;“您吃了饭再走吧?”其实就是和你客气一下——这可不可以理解为陕西人表达上的机智?
    那么,“叵”什么时候变成了“颇”或“泼”?无从考证。不过,陕西人喊叫“泼烦”,用不烦表示很烦,很纠结,很艰难,很郁闷,或者很困乏,想得到他人的安慰,至于究竟该用哪个字?似乎已经无关紧要了。
    话说关中西府,忒色小吃臊子面名扬天下。一旅游景点附近,村里大姑娘小媳妇都是做臊子面的好手。政府发展旅游产业,促使村子办起了农家乐,游客逛完景点,咥碗臊子面,赞不绝口。一天,市、县领导来检查指导工作,结束后来到一农家乐咥臊子面,对这家大嫂的手艺颇为满意。临走时,领导握着大嫂的手说:“今天把你家麻烦了!”农家大嫂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领导,一激动,张口就说:“麻不烦,麻不烦。”领导们先是一愣,紧接着哈哈大笑。大嫂这才意识到说错了,顿时脸红到脖子根——她本想说“不麻烦,不麻烦”,结果一激动,说反了。领导走后,农家大嫂长出了一口气,边擦汗边对家里人说:“你们赶紧收拾碗筷吧,我泼烦地很!”
    近日,与作家王红相老师探讨“泼烦”,比较赞同他的观点——陕西人说的“叵烦”,是一种极为古雅的文言表达。把“叵烦”改为“颇烦”,好像也有道理,却少了玩味,就像把肉夹馍说成馍加肉,意思谁都懂,味道却寡淡很多。而“泼烦”,显然是一种权宜的误写。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