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从乡村来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我的老家在渭北旱塬,村子的形状因像飞翔的凤凰而得名“凤式村”,去年撤乡并镇划入了刘家沟行政村。村子南北窄,因多年土地无法灌溉,完全靠天吃饭,村民收入微薄,因此被邻村的人们称为“5里烂凤式”。
我不到18岁接父亲班成为“公家人”,端上了“铁饭碗”。在乡镇工作了10年,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要回到老家,帮助父母干活,亲身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和付出。1991年,因为工作关系,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县城,妻子带着女儿也一块进了城,这样回家的次数明显减少,几年后,自己又因工作,一个人只身奔赴离家300公里开外的地方,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除了春节能在老家住几天外,其他时间基本是来去匆匆。
星期天回家看望母亲,感觉到家乡变化巨大:家门前那条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横贯村子东西,连接到柏油马路上,进出行人和车辆畅通无阻;以前每次吃水都需要青壮年去井边担水,如果家里缺少男劳力,老人妇女吃水非常困难,后来村子里修建了蓄水池,每天早饭后统一供水,方便了许多,现在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担水的历史;我经历过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历史,一次作业写完,两个鼻孔都是黑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子里开始通电,现在家家安上了电棒、节能灯,电表也换成了磁卡表。
现在,原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书的大儿子王开新自筹资金,建起了抽水站;本地企业家马升坤也将水引到了村子里,昔日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农民也从单一的种一料小麦,发展到一年两料,收割小麦后,种一料玉米,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收入明显增加。
如今,村里给家家户户都配发了垃圾箱,门前乱堆乱放的粪土和柴火不见了,整洁的村容、明亮的路灯、宽敞的道路、整齐的树木、三三两两拉话的村民、嬉戏玩耍的儿童、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一位在外工作多年的村民说:“退休了回到老家养老,这里的空气新鲜,舒服!”
我的老家在渭北旱塬,村子的形状因像飞翔的凤凰而得名“凤式村”,去年撤乡并镇划入了刘家沟行政村。村子南北窄,因多年土地无法灌溉,完全靠天吃饭,村民收入微薄,因此被邻村的人们称为“5里烂凤式”。
我不到18岁接父亲班成为“公家人”,端上了“铁饭碗”。在乡镇工作了10年,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要回到老家,帮助父母干活,亲身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和付出。1991年,因为工作关系,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县城,妻子带着女儿也一块进了城,这样回家的次数明显减少,几年后,自己又因工作,一个人只身奔赴离家300公里开外的地方,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除了春节能在老家住几天外,其他时间基本是来去匆匆。
星期天回家看望母亲,感觉到家乡变化巨大:家门前那条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横贯村子东西,连接到柏油马路上,进出行人和车辆畅通无阻;以前每次吃水都需要青壮年去井边担水,如果家里缺少男劳力,老人妇女吃水非常困难,后来村子里修建了蓄水池,每天早饭后统一供水,方便了许多,现在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担水的历史;我经历过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历史,一次作业写完,两个鼻孔都是黑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子里开始通电,现在家家安上了电棒、节能灯,电表也换成了磁卡表。
现在,原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书的大儿子王开新自筹资金,建起了抽水站;本地企业家马升坤也将水引到了村子里,昔日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农民也从单一的种一料小麦,发展到一年两料,收割小麦后,种一料玉米,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收入明显增加。
如今,村里给家家户户都配发了垃圾箱,门前乱堆乱放的粪土和柴火不见了,整洁的村容、明亮的路灯、宽敞的道路、整齐的树木、三三两两拉话的村民、嬉戏玩耍的儿童、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一位在外工作多年的村民说:“退休了回到老家养老,这里的空气新鲜,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