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转型升级正当时
核桃专家,现场指导。
核桃林下,散养土鸡。
核桃产品,琳琅满目。
洛南核桃,硕果摇枝。
张正平 张宏 文/图
洛南是绿色的。洛南也因核桃而闻名。
沿洛河而行,无论是河道两侧,还是山沟坡塬,横看成排、竖看成行的核桃树,与碧水蓝天构成了洛南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核桃是商洛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特色农业‘八大件’之首。”2015年12月17日,在洛南县召开的商洛市核桃科学管理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打造核桃产业强市、唱响中国核桃之都’的战略定位,始终紧盯‘规模发展、提质增效’两个目标,奋力实现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核桃产业在全市农民增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言而喻,也足以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对这项富民产业的空前关注。那么,作为代表商洛核桃产业最强实力的洛南县,发展规模和效益如何?核桃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目前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日前,笔者深入洛南镇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规模发展打基础 5亿产业遇“瓶颈”
据史料记载,洛南县栽培核桃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城镇蒋河村闻名全国的“中国核桃王”经国家核桃专家鉴定,树龄在500年以上,至今仍生长茂盛,开花结果,常有外地游来此拍照留念。
而真正让洛南核桃享誉中外,源于1958年洛南核桃进京展出后毛泽东主席的一则批示:“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经验值得推广”。自此,洛南核桃这一金字品牌走红了大江南北。
核桃代表着洛南,洛南因核桃而自信。据了解,从1992年起,洛南县核桃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已建成万亩核桃基地21个,千亩基地58个,500亩示范点125个。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核桃68.7万亩,1514万株,其中良种建园46.7万亩,核桃总产量2.1万吨,总产值5.2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312元。洛南核桃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1金1银和4个优秀奖项,首届中国核桃节1银6优大奖,2011年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荣获中国绿色核桃十强县称号,201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洛南核桃”商标,2014年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3.01亿元人民币。
5个亿的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相当于一年的财政收入!
无论是核桃的规模,还是核桃的产值,洛南在全市始终拥有着话语权。值得商榷的是,洛南核桃在提质增效和打造品牌上需要冷静思考:群众缺技术,单株产量低,品种易混杂,内热外面凉。
“我们是喝着洛河水,吃着洛南核桃长大的,但总觉着现在的核桃吃起来没有原来核桃地道。而且核桃产量低,卖不上好价钱。”麻坪镇孤山村支书王玉民一语道出了洛南人对核桃的万般情结。
洛南县林业局局长张昰介绍说,随着产业规模扩张,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群众因缺乏科学技术,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单株产量低。
保安镇万亩核桃园建起后,五六年了只有零星挂果,当地群众戏称“有公无母”。另外,品种杂乱现象严重,一个园子多个品种,早食品种与晚食品种、当地品种与引进品种相互混杂,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西洛”系列是洛南核桃的代表品种,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而甘肃、宁夏一些核桃却抢占先机,打入洛南市场,使洛南核桃这一品牌面临边缘化风险。加之,核桃青采现象严重、产品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完备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洛南核桃产业做大做强。
重栽轻管效益低 增收遭遇“拦路虎”
核桃是农民的“希望树”、“致富树”、“摇钱树”,这是铁的事实。石门镇安沟村王玉锋承包了60亩核桃园,去年亩产值7000多元,一年收入40多万元。他拿出县核桃研究所印发的一本小册子说:“我是按照这一套技术严格管理的,从统一品种,到深翻、修剪、施肥、涂白、抹芽、采收,每个环节都按照要求做。为了节约施肥成本,我还在核桃林下散养土鸡,以鸡粪代替化肥,降低了成本。”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大多数群众看来,有苗不愁长,有树不愁果,他们把这“铁杆庄稼”当作收入的补充,重栽植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没有上升到产业化经营的高度。笔者在一些村镇调查,科学管理成为农民增收的“拦路虎”,大部分群众栽植的核桃树,每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
如何补齐产业发展中的短板,让核桃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洛南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发展思路:领导包抓,科管齐上,政策扶持,不留死角。
为此,洛南县制定出台了核桃科管三年实施方案,将核桃科管与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相结合,要求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其他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处5000亩、3000亩、2000亩示范点,各镇(办)主要负责人分别包抓一处500亩、300亩科管点,一抓三年换人不换点。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筹集1000万元,先期向各镇(办)拨付科管启动资金5万元,其余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各镇办各部门要把核桃产业作为当前的工作重心,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狠抓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让核桃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洛南县县委书记璩泽涛表示。
群众有产业基础,政府有扶持政策,提振了业务部门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信心。洛南县林业局调配核桃专用肥1000吨,配发核桃修剪工具900余套,购买核桃喷涂防虫剂12吨,举办镇级培训30余期4000人次,发放《洛南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手册》2万余份,组建3支专业技术修剪队伍150余人进行现场指导。
市场体系待完善 产业链条需延伸
洛南核桃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至今仍处于市场萌动期。怎样才能让洛南核桃走出规模大效益低、重栽植轻管理、品种杂名优少的低谷,实现提质增效?如何将核桃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增收群众脱贫?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延伸核桃产业链条,加快核桃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步伐。”洛南县县长王宇鹏说,“洛南核桃历史悠久,需要继续优化结构,加强科管,瞄准市场,农民才能从核桃的附加值中分享更多红利。”
县委县政府一锤定音,洛南核桃走向市场的能量正在释放。
已有41年历史的洛南核桃所,是全国唯一的县级核桃研究机构,该所依靠自身力量,从洛南野生核桃品种中先后筛选出了西洛3号等优良品种,引进选育香玲、中林、辽核等早食品种,在石门镇苏冯村建立了良种采穗圃,并对实生树进行了嫁接改造,良种建园得以较快发展。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洛南县积极鼓励和发展核桃专业合作社和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已建立镇级核桃专业合作社19个、村级核桃专业合作社200个。永丰镇街西村王中良长期从事核桃收购和核桃初加工,5年前依托知名企业“六个核桃”成立了“洛南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年加工核桃仁4500吨,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集散地。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核桃产品附加值,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洛南县引进民营资本,投资35亿元,在县工业园区陶川片区建起了占地31.8亩的天玉油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核桃油及核桃肽饮料、核桃益生菌蛋白及原味饮料,获得3项国家专利,年产值达10亿元。
核桃全身都是宝,为了让洛南核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充分论证,借鉴外地产业发展经验,在西城区征地30亩,启动建设西北核桃交易市场和洛南核桃文博馆。交易市场集科技研发与会展、果品与果用物资交易、鲜果冷藏、物流配送、综合加工区、综合管理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力争形成西北地区核桃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为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引擎。
洛南县发展核桃产业助农增收,是精准脱贫的成功典范。在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我们期待这一久负盛名的“黄金益智果”借船出海,扬帆起航!
核桃林下,散养土鸡。
核桃产品,琳琅满目。
洛南核桃,硕果摇枝。
张正平 张宏 文/图
洛南是绿色的。洛南也因核桃而闻名。
沿洛河而行,无论是河道两侧,还是山沟坡塬,横看成排、竖看成行的核桃树,与碧水蓝天构成了洛南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核桃是商洛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特色农业‘八大件’之首。”2015年12月17日,在洛南县召开的商洛市核桃科学管理现场推进会上明确提出,“紧紧围绕‘打造核桃产业强市、唱响中国核桃之都’的战略定位,始终紧盯‘规模发展、提质增效’两个目标,奋力实现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核桃产业在全市农民增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言而喻,也足以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对这项富民产业的空前关注。那么,作为代表商洛核桃产业最强实力的洛南县,发展规模和效益如何?核桃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目前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日前,笔者深入洛南镇村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规模发展打基础 5亿产业遇“瓶颈”
据史料记载,洛南县栽培核桃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城镇蒋河村闻名全国的“中国核桃王”经国家核桃专家鉴定,树龄在500年以上,至今仍生长茂盛,开花结果,常有外地游来此拍照留念。
而真正让洛南核桃享誉中外,源于1958年洛南核桃进京展出后毛泽东主席的一则批示:“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经验值得推广”。自此,洛南核桃这一金字品牌走红了大江南北。
核桃代表着洛南,洛南因核桃而自信。据了解,从1992年起,洛南县核桃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已建成万亩核桃基地21个,千亩基地58个,500亩示范点125个。到2015年底,全县发展核桃68.7万亩,1514万株,其中良种建园46.7万亩,核桃总产量2.1万吨,总产值5.2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312元。洛南核桃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1金1银和4个优秀奖项,首届中国核桃节1银6优大奖,2011年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荣获中国绿色核桃十强县称号,201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洛南核桃”商标,2014年经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3.01亿元人民币。
5个亿的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相当于一年的财政收入!
无论是核桃的规模,还是核桃的产值,洛南在全市始终拥有着话语权。值得商榷的是,洛南核桃在提质增效和打造品牌上需要冷静思考:群众缺技术,单株产量低,品种易混杂,内热外面凉。
“我们是喝着洛河水,吃着洛南核桃长大的,但总觉着现在的核桃吃起来没有原来核桃地道。而且核桃产量低,卖不上好价钱。”麻坪镇孤山村支书王玉民一语道出了洛南人对核桃的万般情结。
洛南县林业局局长张昰介绍说,随着产业规模扩张,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群众因缺乏科学技术,放任自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单株产量低。
保安镇万亩核桃园建起后,五六年了只有零星挂果,当地群众戏称“有公无母”。另外,品种杂乱现象严重,一个园子多个品种,早食品种与晚食品种、当地品种与引进品种相互混杂,难以形成品牌效应。“西洛”系列是洛南核桃的代表品种,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而甘肃、宁夏一些核桃却抢占先机,打入洛南市场,使洛南核桃这一品牌面临边缘化风险。加之,核桃青采现象严重、产品深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完备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着洛南核桃产业做大做强。
重栽轻管效益低 增收遭遇“拦路虎”
核桃是农民的“希望树”、“致富树”、“摇钱树”,这是铁的事实。石门镇安沟村王玉锋承包了60亩核桃园,去年亩产值7000多元,一年收入40多万元。他拿出县核桃研究所印发的一本小册子说:“我是按照这一套技术严格管理的,从统一品种,到深翻、修剪、施肥、涂白、抹芽、采收,每个环节都按照要求做。为了节约施肥成本,我还在核桃林下散养土鸡,以鸡粪代替化肥,降低了成本。”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大多数群众看来,有苗不愁长,有树不愁果,他们把这“铁杆庄稼”当作收入的补充,重栽植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没有上升到产业化经营的高度。笔者在一些村镇调查,科学管理成为农民增收的“拦路虎”,大部分群众栽植的核桃树,每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
如何补齐产业发展中的短板,让核桃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洛南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发展思路:领导包抓,科管齐上,政策扶持,不留死角。
为此,洛南县制定出台了核桃科管三年实施方案,将核桃科管与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相结合,要求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常委、其他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处5000亩、3000亩、2000亩示范点,各镇(办)主要负责人分别包抓一处500亩、300亩科管点,一抓三年换人不换点。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筹集1000万元,先期向各镇(办)拨付科管启动资金5万元,其余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各镇办各部门要把核桃产业作为当前的工作重心,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狠抓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让核桃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洛南县县委书记璩泽涛表示。
群众有产业基础,政府有扶持政策,提振了业务部门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信心。洛南县林业局调配核桃专用肥1000吨,配发核桃修剪工具900余套,购买核桃喷涂防虫剂12吨,举办镇级培训30余期4000人次,发放《洛南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手册》2万余份,组建3支专业技术修剪队伍150余人进行现场指导。
市场体系待完善 产业链条需延伸
洛南核桃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至今仍处于市场萌动期。怎样才能让洛南核桃走出规模大效益低、重栽植轻管理、品种杂名优少的低谷,实现提质增效?如何将核桃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增收群众脱贫?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延伸核桃产业链条,加快核桃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步伐。”洛南县县长王宇鹏说,“洛南核桃历史悠久,需要继续优化结构,加强科管,瞄准市场,农民才能从核桃的附加值中分享更多红利。”
县委县政府一锤定音,洛南核桃走向市场的能量正在释放。
已有41年历史的洛南核桃所,是全国唯一的县级核桃研究机构,该所依靠自身力量,从洛南野生核桃品种中先后筛选出了西洛3号等优良品种,引进选育香玲、中林、辽核等早食品种,在石门镇苏冯村建立了良种采穗圃,并对实生树进行了嫁接改造,良种建园得以较快发展。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洛南县积极鼓励和发展核桃专业合作社和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已建立镇级核桃专业合作社19个、村级核桃专业合作社200个。永丰镇街西村王中良长期从事核桃收购和核桃初加工,5年前依托知名企业“六个核桃”成立了“洛南中良核桃专业合作社”,年加工核桃仁4500吨,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集散地。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核桃产品附加值,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洛南县引进民营资本,投资35亿元,在县工业园区陶川片区建起了占地31.8亩的天玉油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核桃油及核桃肽饮料、核桃益生菌蛋白及原味饮料,获得3项国家专利,年产值达10亿元。
核桃全身都是宝,为了让洛南核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充分论证,借鉴外地产业发展经验,在西城区征地30亩,启动建设西北核桃交易市场和洛南核桃文博馆。交易市场集科技研发与会展、果品与果用物资交易、鲜果冷藏、物流配送、综合加工区、综合管理服务、电子商务于一体,力争形成西北地区核桃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为核桃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引擎。
洛南县发展核桃产业助农增收,是精准脱贫的成功典范。在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我们期待这一久负盛名的“黄金益智果”借船出海,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