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莫忽视“小厕所,大民生”效应
本报记者 张忠德
7月15日,本报刊发《建设美丽乡村不能脱离农村实际》一稿,文中提到,记者回渭北老家发现,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前段时间他们村通知村民门前不准建厕所,让大家自己拆除,说是要统一建公厕。可是公厕并没有先建起来,村民没有主动拆除,不料最近村上安排推土机硬性把农户门前的厕所全部推倒了。村民很不满意,感觉这种做法既粗暴又不贴合农村实际。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到了夏天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这确是一些农村地区厕所的真实写照,有碍美丽乡村建设的“脸面”。但是,建公厕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公厕建得再多,没有自己门前上厕所方便,如果遇到晚上拉肚子,老人孩子咋办?”显然,“一刀切”不准村民门前建厕所反而堵塞了“方便”之门,是重“脸面”轻民意的政绩冲动。
诚然,建公厕是“脸面”也是民生,是现代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农村发展、乡风文明、环境治理、社会进步的一扇窗口,但促进农村改厕则是更大的民生,是治本之策。在民生改善上积极作为固然可赞,而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才具有普惠价值。
当前,在一些农村除了住房条件有待改善之外,改善厕所条件是不少农村民众最希望解决的事情。小小厕所的改善,事关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可以说有着“小厕所,大民生”的效用。因此,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民改厕的财政补贴力度,建立科学化的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要重点着眼于农村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改水,引导农民形成更卫生、更文明的生活习惯。可以说,这才是当前改善农村环境比较迫切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乡村不可忽视的最大民生基础。
7月15日,本报刊发《建设美丽乡村不能脱离农村实际》一稿,文中提到,记者回渭北老家发现,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前段时间他们村通知村民门前不准建厕所,让大家自己拆除,说是要统一建公厕。可是公厕并没有先建起来,村民没有主动拆除,不料最近村上安排推土机硬性把农户门前的厕所全部推倒了。村民很不满意,感觉这种做法既粗暴又不贴合农村实际。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到了夏天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这确是一些农村地区厕所的真实写照,有碍美丽乡村建设的“脸面”。但是,建公厕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公厕建得再多,没有自己门前上厕所方便,如果遇到晚上拉肚子,老人孩子咋办?”显然,“一刀切”不准村民门前建厕所反而堵塞了“方便”之门,是重“脸面”轻民意的政绩冲动。
诚然,建公厕是“脸面”也是民生,是现代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农村发展、乡风文明、环境治理、社会进步的一扇窗口,但促进农村改厕则是更大的民生,是治本之策。在民生改善上积极作为固然可赞,而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才具有普惠价值。
当前,在一些农村除了住房条件有待改善之外,改善厕所条件是不少农村民众最希望解决的事情。小小厕所的改善,事关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可以说有着“小厕所,大民生”的效用。因此,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民改厕的财政补贴力度,建立科学化的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要重点着眼于农村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改水,引导农民形成更卫生、更文明的生活习惯。可以说,这才是当前改善农村环境比较迫切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乡村不可忽视的最大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