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家乡巨变
临潼 王公民
我的家乡白龙沟,历史悠久,古老传奇,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年龄还小,我们村庄长不过二百米,坐南向北,人们一半住的是窑洞,一半住的是厦厢房和草棚,破烂不堪。原有的城墙大部分倒塌,东西两头只有两处存在,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这是解放前一场战争留下的伤痕。
西头有一条沟,名叫白龙沟,长一百米左右,南北走向,出了塬朝东北而去。沟底有一条马车路,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那里。它是古栎阳通往长安城的交通要道,沟两侧几道坡坎,荆棘丛生,遍地坟冢,塬上土地凹凸不平,一片荒凉。
白龙沟是个自然村,主要有吴、王两大姓。1956年之后三年,我们由互助组转入初级社、高级社,又到人民公社,组成了一个生产队,几百人在一块劳动,但村民人心涣散,甚至浑水摸鱼,加上这里的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后来无奈,村上只好分了队。尤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短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连稀汤都喝不到嘴,迫不得已不少人出去要饭。
上世纪70年代,我当生产队队长的时候,决心很大,总想带领社员改变现状,但因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实现,广大群众仍然是粮食不足,生活困难。
1982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活才有了改善。近几年来,党的富民政策深入民心,农民种地不交公购粮,不交农业税、政府还给粮食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有养老保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依。
昔日的白龙沟,不见踪影,再也看不到那破旧的瓦房和黑暗的窑洞。沟道两侧,村民住宅、楼房林立,排列有序,道路是水泥路,平整宽敞,晚上路灯通明,如同白昼,出行十分方便。村中的休闲娱乐广场,布局合理,简洁漂亮,各种运动器材安装完整,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早上,晨练的村民络绎不绝,到了晚上格外热闹,唱戏的、跳舞的、打球的、下棋的,各有所好,异彩纷呈。村民们的生活好了,腰包鼓了,家电齐全,摩托车家家都有,大车、小车也有六十几辆。
说老实话,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收种庄稼只是几天时间,有许多年轻人忙了回乡务农,闲了进城打工,挣钱养家,不少人在城里买了房,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可真是幸福潇洒。物质充足了,精神文明也跟了上去。乡亲们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的人多了,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的人少了。
十几年来,村民们也重视了教育投资,我们村每年都有几个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生,也改变了过去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的落后思想。
如今的白龙沟,处于渭北工业园区腹地,发展迅速,前景辉煌。我忽然发现,家乡变了,变得越来越美,我爱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