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陕北现代农业的新希望
——来自靖边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滴灌节水工程的报道

    龙州镇村民正在浇地。
    龙州镇灌溉区工作人员正在检修设备。
    本报记者 黄河 孙金龙 文/图
    靖边县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安排在东坑镇金鸡沙村和龙州镇龙一、龙二村实施,其中金鸡沙村1.5万亩,龙一、龙二村1.5万亩。项目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科技、道路5部分内容。
    靖边县副县长折小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靖边是个能源大县,但在实施推进涉农项目中,上至县委、县政府,下至镇村干部和受益区的普通群众绝不含糊,都是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工程从今年3月份开工,截至6月份已完成主体工程的90%,预计9月底将全面完工。目前,所建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发挥了预期效益。可以这样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成为陕北现代农业的新希望!
    “滴灌工程,一亩用水比漫灌省三分之二的水,而且庄稼长势也好!”
    6月份,正是塞上靖边庄稼生长的旺季。汽车在东坑镇金鸡沙项目区的公路上奔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望无际、平展展的绿色田野里,不时有村民忙绿的身影闪现。站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黄色醒目的机井房和那伸向庄稼地里的黑色输水带。
    项目区小桥畔村有8个小组,850多户、3000多口人,多年来依靠当地地下水资源,对田间作物进行大水漫灌,土壤出现了板结,粮食产量也开始明显下降。自从今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后,这里的农业悄悄地在发生着变化。
    6月22日,记者在村支书崔玉雄的带领下,来到一片滴灌示范田里,看着已经开花、长势绿油油的马铃薯,他说:“一亩滴灌要比漫灌省三分之二的水,今年的玉米、马铃薯、胡萝卜,比漫灌后长的还好!”
    小桥畔村今年有4000多亩耕地,采用了滴灌技术。播种时,这种黑色输水管子在大型播种机的作业下,随种子、化肥、整垅一次性铺设在地膜下面,成为旱地农作物抗击干旱的“生命线”。
    今年60岁的霍智山,是项目区种植胡萝卜的“能手”,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让老霍对滴灌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们这里浇地靠大水漫灌,长期下来,地也变瓷了,庄稼产量也低了,农民种地也没积极性了。自从采用滴灌以后,我已经浇了三、四水,土壤明显变虚了。胡萝卜根系长得又深又长,而且上下一样壮,两头一样粗。没有以前那种一头大一头小,又短又细的现象,主要原因滴灌使土壤变虚了。”
    老霍说他去年种了16亩胡萝卜,一亩地产8000到1万斤,时价每斤1.2元,一亩地最低收入在1万元左右。今年,一亩地产量可达到1万到1.2万斤,加之胡萝卜品质、个型发生了改变,估价每斤1.5至1.6元,一亩地最低收入在1.5万元左右,比去年一亩地多收入5000元。
    “下种时,种子就在细绳绳上放着,一节一粒,随着输水管子、地膜一次性埋在地里。机械一次过去铺四行两根毛管,连地梁梁都整好了,真是又方便又省事!”老霍说。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据随行采访的农综办乔梁副主任介绍,金鸡沙项目区涉及金鸡沙和小桥畔两个村,重点在金鸡沙村,中省市财政资金2090万元,群众自筹209万元。今年累计新打机井20眼,修复旧井114眼,架设10千伏高压线4.63公里,埋设低压线25公里,安装变压器17台,铺设暗管输水管道150公里,建渠系建设物2294个,实施滴灌1万亩,改良土壤1.5万亩。 
  “项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年节约水量88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9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75万亩,提高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1.5万亩,年新增优质粮食245万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723.35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900万元。”乔梁感慨地说。 
  用上了滴灌技术后,靖边农民感慨地说:“现在农民真享福,坐在家里把地种。” 
  这天中午,在老霍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他家地头新建的机井房。“这是以前的老井,这次改造全部换上了新设备。施肥罐、离心式过滤器、变频控制柜,这些咱以前都没有见过。”老霍高兴地说。 
  据他讲,现在可以根据地面积控制水量,想浇多地就浇多地,二三分地都可以浇。按钮一按,自行滴灌,人就不用管了,省心又方便,真是省人、省劳、省水,效果又好! 
  项目区的段治德,去年种植马铃薯时,就先行实施了滴灌技术。今年,在他的带动下,不用村干部动员,周围村民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加入到滴灌技术实施推广中来,家家户户地里铺上了节水“黑管管”。 
  “用上滴灌后,我浇地方便,打药方便,施肥方便,省人、省药、省肥。今年我种了20亩马铃薯,出苗时,两三个小时就把地浇完了。咱当农民真享福,坐在家里都能种地。”段治德说。 
  金鸡沙村一组的霍建山家里3口人,54亩耕地,今年种着马铃薯、玉米、胡萝卜,全部用上了滴灌技术。他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滴灌技术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节水的多,它可以将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地下是虚的,不瓷,有利于植物根部呼吸生长。” 
  在金鸡沙村一块示范田里,记者见到项目技术负责人王强贵。由于经常在施工地跑,小王的脸部、两只胳膊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但他始终不怕辛苦,乐呵呵地给群众搞好技术指导。 
  据小王讲,在项目区的每个机井房里,都安有变频控制柜,这种设备全是德国进口的。浇地时,一按按钮,通过压力传感器,调整水泵的转速,从而调整出水率来达到灌溉需求。可以这么说,当地农民浇地真正实现了“数字化”。 
  对老灌区进行修复改造,让群众真正用上“放心水” 
  6月23日,记者在农综办副主任卢怀江、技术员刘建伟的陪同下,对正在施工建设的龙一、龙二村水利修复改造项目,进行了实地走访。 
  跟王强贵相比,卢怀江和刘建伟一个比一个晒得黑亮。见到我们,俩人伸出热情的双手说:“每天下乡到工地,晒黑的跟你们没办法比!” 
  据卢怀江讲,该项目涉及维修抽水站1处,改造重建抽水站2处,衬砌U形渠道68.95公里,建渠系建筑物2253座;改良土壤1.5万亩,示范推广马铃薯良种种植0.05万亩,中省市财政资金1650万元,群众自筹165万元。 
  刘建伟说,项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年节约水量77.35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5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75万亩,提高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1.5万亩,年新增优质粮食225万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74.95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600万元。
  “这个项目区,重点是对老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改造,让老水利发挥新效益,让群众真正用上放心水。目前,已完成计划任务的90%,9月底将全面完工。”卢怀江满怀信心地说。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成为陕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 
  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10多年的刘和平主任,是这样回忆项目落户靖边所走过的艰辛历程的: 
  2013年,首次在靖边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成功示范实施滴灌高效节水工程500亩。 
  2014年,鉴于滴灌试点工程“七省两改一增”(既省水、省工、省电、省时、省肥、省地、省钱;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地下水供需平衡;增产优势显著)的优势特点,由县财政配套立项、县农综办负责实施了“1100亩大田玉米滴灌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组织全县农民3000人次进行现场参观,群众反映强烈。 
  201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综办狠下决心提高节水灌溉标准,在上级财政资金不增加的情况下,将项目区1万亩暗管输水提升为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并且配备了实用性较强的变频设备,方便群众操作。 
  刘主任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从“精细化设计、标准化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理念,多次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表彰,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该项目的建成,必将为靖边县今后大面积发展节水农业探明了路子、找准了方向,必将为靖边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已成为陕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