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骑行时光
    西安 孙文胜
 
    在我家的后院,有一辆自行车已是破烂不堪。家人几次欲将它卖给收废品的,我总是舍不得出手。这其中的缘由,更多地在于它承载了我曾经的生活。
    多年前,我在西安某杂志社上班,平常住单位不回家,到了周末,才回家看望父母妻儿。为了节约往返2元钱的车费,我就想到了骑行。单车是单位配发的一辆凤凰26车,车身虽小,但灵活牢固,40公里左右的路程,猛蹬快踏,2个多小时也就到家了。
    其实,往返西安的骑行信心,缘于此前一次贩菜经历。考上高中那年暑期,我随大哥到田里干活,见邻村有家大青椒长得绿格莹莹,煞是喜人。当下就想,能不能批发一些到西安零卖了,赚些学费。和几个伙伴一合计,当天下午就去找那家人趸辣椒。等到摘满了两蛇皮袋,月亮已经升到了半空中。
    娘知道我没出过远门,这次又是负重夜行,惶恐得坐在炕边直抹眼泪。那一刻说真的,我也有些怯火了。但见父亲脸板绷直,一言不发,只是低头给我往车子上绑菜,就铁下了决心:卖不了米,还能把升子丢了?出门时,娘追上来,给我兜里塞进两个西红柿说,路上渴了吃。月下暗影里,父亲咳一声,我们骑上车子七扭八歪就出发了。
    过了咸阳,夜路难行,也没路灯,几人就把车子靠在路边的白杨树上,计划先歇一会儿,等有人了再出发。约莫到了凌晨三四点,果然有人从身边经过。一打问,还真是去西安的,就高兴地一起进了城。
    一口气骑到西安炭市街,早市上已是人山人海。悄悄打听过菜价,有个小哥哥建议说,零卖分称舍两的不划算,批发了,还有时间在省城转转。大伙儿觉得有道理,事情就这样定了。那天还算顺利,没到九点菜就卖出去了。细一数,人人都赚了3元多。
    说起学骑车,我也是蛮拼的。那个年代在农村,谁家要是有一辆单车是很风光的,娶媳妇都讲个“三转一响”呢。我学车子多亏了邻居在县城上班的三哥,他家的孩子和我一般大,每天三哥一下班,我们就抢过车子开始学,狂热得时常忘了晨昏。三哥的车是加大加重的自行车,我们的个头刚及车身,恓惶得连车头都扶不稳。学的时候,两个人在后面扶着,歪了就帮助扶正,人骑上去只能蹬半圈。我学车是从溜车起步的,就是左脚踏在脚踏上,右脚用力蹬地,让车子向前滑行。慢慢地能把握住车头了,眼睛不再只盯脚面了,就开始上车。虽然也免不了摔个鼻青脸肿的,但会骑了总还是有收获的。
    学会了骑车,我没给父亲少帮忙。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粮食不缺了,娃娃们上学、地里的化肥钱却成了问题。父亲就在自留地里种些胡萝卜、韭菜等蔬菜,走村转乡卖些零钱补贴家用。高中后两年,我每天早起,都要帮父亲把菜送到十几里路外的北原上。去时,把车子绑在架子车上,帮父亲拉车。回来一路下坡,耳边生风,呼呼几下就到了学校。附近其实也有市场,只是父亲宁愿辛苦些,也要到北原上多赚几元钱。能帮他省省力,我也很开心。
    如今,买汽车的人多了,骑自行车的人少了,但回忆起当年那段意气风发、快乐前行的日子依然意犹未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