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精神扶贫”离我们有多远?
唐俊博 安民
大雪纷飞,春节临近。不少机关、企业、团体忙于捐款捐物,买米面油菜,贫困山区人来人往,大车小车满载“温暖”,村里喜气洋洋,年味浓郁。这种一向流行的救济式、输液式的扶贫,固然不可少,但也值得我们深思。
扶贫需要精神力量,扶贫要注重提升贫困户的精气神,注入、聚合、暴发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在“根”字上下功夫,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面貌的。回望不少单位、部门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检验的标准不仅是看去了多少趟,送了多少钱物,采取了什么有声势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看精神扶贫是否到位,看贫困区的干部群众有没有消除贫穷的新理念,有没有树立追穷源、拔穷根、摘穷帽的坚强信心,战胜贫困的志气、勇气和毅力。事实证明,“精神扶贫”的目标离我们越近,贫困户理念更新越快,致富的办法自然就越多,干劲就会骤增。
新理念产生新推力。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新目标新策略新思路,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当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以“五个一批”战略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新时期新常态下扶贫工作的新理念。“十三五”开局之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以讲话精神为指针,以新理念为指导,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更新观念,使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思想方式和方法,更加适应新常态下大的政治环境;按照中央的思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抓,有创造性地抓,努力在扶贫上出新点子,创新思路,谋新进展,结新硕果,走出一条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更有效、更务实的新路;积极调适精准扶贫措施,确保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各项举措落实到位;积极调适扶贫工作绩效的评判标准,使扶贫工作更加贴近精准的目标要求,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驻村入户的干部,要深入了解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神层面的帮助,切实帮助他们牢固树立脱贫致富的新理念,彻底转变“守贫依贫靠贫”的落后思想。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农村,有一些贫困户,本来自己可以办的事情却是望而却步,等着政府和社会的资助;有的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领到扶贫救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创收增收,而是用于吃喝玩乐;春节送的“温暖”,冬日一过,也就所用无几,新春还是没有新的致富之道。一些帮扶多年的贫困户,如今仍然是一贫如洗,一度陷入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跳入扶贫工作的怪圈。
没有必胜的信心,战士的体格再强壮,装备再精良,也打不了胜仗。同样,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致富的信心,你怎么帮扶,也扶不起一摊“烂泥”。为此,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要重视思想精神上的帮扶。要让贫困户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安于贫困,等着天上掉馅饼,或想穷光蛋一夜变富翁,恐怕是痴人做梦。靠外援、吃救济,永远推不开脱贫致富的“大门”,只有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动起来、干起来,才能斩拨穷根、走上致富路。要注重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用榜样的力量为他们引路,用党的致富政策引领,用干部的实际行动启发、孵化、扶助、激发他们致富的坚强信心。
既“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可持续的措施。要想“拔寨”,啃下“硬骨头”,仅靠政府机关、帮扶干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下功夫激励贫困群众,让他们增强战胜贫穷的志向、勇气和闯劲,让他们体会到只有自己想方设法致富,才能永远摘掉头上的贫困帽子。这样“扶”起来的贫才不会轻易垮下去,这样的扶贫才是持久的扶贫。同时,要通过外出参观、观摩等形式,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职教培训、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等,让他们开阔眼界,切身感受,增长见识,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不断探索、开发、夯实致富的新路子,新途径,引导、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产生致富的强大“内能”。
精神贫困犹如顽疾,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加难以根除。如果没有贫困户的主动配合、自我加压,积极作为,再好的帮扶措施和形式,再强大的的帮扶阵容,也会变成“手榴弹炸跳蚤”,事与愿违。其结果,犹如重拳打在了海绵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心协力,用实心,出实招,使实劲,创实效,不断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下深功夫,切实帮助贫困户树立摆脱贫困、创业致富的精神,力戒“重金钱轻理念、重实物轻精神”,力戒干部“打游击”,工作走形式、撒“胡椒面”,甚至停留在“送温暖”的浅层次上。如果这样,精神扶贫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精准扶贫也就缺失了内因这一决定的因素。
大雪纷飞,春节临近。不少机关、企业、团体忙于捐款捐物,买米面油菜,贫困山区人来人往,大车小车满载“温暖”,村里喜气洋洋,年味浓郁。这种一向流行的救济式、输液式的扶贫,固然不可少,但也值得我们深思。
扶贫需要精神力量,扶贫要注重提升贫困户的精气神,注入、聚合、暴发强大的精神推动力。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在“根”字上下功夫,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面貌的。回望不少单位、部门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检验的标准不仅是看去了多少趟,送了多少钱物,采取了什么有声势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看精神扶贫是否到位,看贫困区的干部群众有没有消除贫穷的新理念,有没有树立追穷源、拔穷根、摘穷帽的坚强信心,战胜贫困的志气、勇气和毅力。事实证明,“精神扶贫”的目标离我们越近,贫困户理念更新越快,致富的办法自然就越多,干劲就会骤增。
新理念产生新推力。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新目标新策略新思路,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当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以“五个一批”战略布局为引领,牢固树立新时期新常态下扶贫工作的新理念。“十三五”开局之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以讲话精神为指针,以新理念为指导,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更新观念,使干部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思想方式和方法,更加适应新常态下大的政治环境;按照中央的思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抓,有创造性地抓,努力在扶贫上出新点子,创新思路,谋新进展,结新硕果,走出一条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更有效、更务实的新路;积极调适精准扶贫措施,确保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各项举措落实到位;积极调适扶贫工作绩效的评判标准,使扶贫工作更加贴近精准的目标要求,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驻村入户的干部,要深入了解贫困户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精神层面的帮助,切实帮助他们牢固树立脱贫致富的新理念,彻底转变“守贫依贫靠贫”的落后思想。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农村,有一些贫困户,本来自己可以办的事情却是望而却步,等着政府和社会的资助;有的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领到扶贫救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创收增收,而是用于吃喝玩乐;春节送的“温暖”,冬日一过,也就所用无几,新春还是没有新的致富之道。一些帮扶多年的贫困户,如今仍然是一贫如洗,一度陷入扶贫——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跳入扶贫工作的怪圈。
没有必胜的信心,战士的体格再强壮,装备再精良,也打不了胜仗。同样,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致富的信心,你怎么帮扶,也扶不起一摊“烂泥”。为此,扶贫开发工作,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要重视思想精神上的帮扶。要让贫困户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安于贫困,等着天上掉馅饼,或想穷光蛋一夜变富翁,恐怕是痴人做梦。靠外援、吃救济,永远推不开脱贫致富的“大门”,只有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动起来、干起来,才能斩拨穷根、走上致富路。要注重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用榜样的力量为他们引路,用党的致富政策引领,用干部的实际行动启发、孵化、扶助、激发他们致富的坚强信心。
既“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可持续的措施。要想“拔寨”,啃下“硬骨头”,仅靠政府机关、帮扶干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下功夫激励贫困群众,让他们增强战胜贫穷的志向、勇气和闯劲,让他们体会到只有自己想方设法致富,才能永远摘掉头上的贫困帽子。这样“扶”起来的贫才不会轻易垮下去,这样的扶贫才是持久的扶贫。同时,要通过外出参观、观摩等形式,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职教培训、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等,让他们开阔眼界,切身感受,增长见识,真正从内心深处唤醒,不断探索、开发、夯实致富的新路子,新途径,引导、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产生致富的强大“内能”。
精神贫困犹如顽疾,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加难以根除。如果没有贫困户的主动配合、自我加压,积极作为,再好的帮扶措施和形式,再强大的的帮扶阵容,也会变成“手榴弹炸跳蚤”,事与愿违。其结果,犹如重拳打在了海绵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心协力,用实心,出实招,使实劲,创实效,不断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下深功夫,切实帮助贫困户树立摆脱贫困、创业致富的精神,力戒“重金钱轻理念、重实物轻精神”,力戒干部“打游击”,工作走形式、撒“胡椒面”,甚至停留在“送温暖”的浅层次上。如果这样,精神扶贫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精准扶贫也就缺失了内因这一决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