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本报记者 程立忠
“十二五”期间,户县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能力提升、社会扶贫、政策兜底六大扶贫工程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并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新举措,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产业扶贫“造血”奠定脱贫基础
2010年,户县贫困人口有1.6万户、6.1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8968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2.6%,有贫困村107个,其中102个贫困村为市县级“两联一包”帮扶村,面积704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秦岭山区和秦岭北麓一带,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差,不搬迁就无法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据此户县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2011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7997万多元建成青三、郭清、永联等移民搬迁新村15个,累计搬迁群众1009户3759人,建设移民住宅达12.1万平方米,启动实施了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
胡家庄位于秦岭北麓,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典型的贫困村。2012年户县引进的西安荣华葡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采取“企业投资、农户投地”、“企业+基地+农户+科技”的合作模式,将胡家庄村93户低收入农户的320亩土地,以3年土地流转金折价入股的方式,参股到西安荣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既享受分红又享受土地流转金收益,同时参股的低收入农户既是股东又是庄园工,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形成了农民变股东、分散变合作、农田变农庄的现代农业集约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共发展葡萄种植750余亩,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群众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户县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确立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先后在特色果业、养殖业、食用菌、加工业等扶贫主导产业中确立示范点,引进了包括西安荣华葡萄庄园、清凉山养猪场、裕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种植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面积上万亩。在石井镇潭峪口村、蔡家坡村等鼓励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增收快、风险小的产业项目,并实行项目资金直接到户,让低收入农户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截至目前,全县扶贫发展经济产业3.2万亩、扶持583户,设施大棚87个、养殖肉猪达16.6万头,初步形成“种养为基础、劳务为支撑、其他项目为补充”的复合型经济收入结构。
结对帮扶“把脉”进行稳定脱贫
按照2012年西安市启动新一轮“两联一包”驻村扶贫工作安排,共抽调6名市级领导干部、23个市级部门和户县14个县级单位对全县107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定点帮扶,直接投入资金2647万元,捐资折款498万元,引进帮扶项目达120余项。并将扶贫工作列为政府十件实事重点督查督办,由30名县级领导亲自挂帅分组包抓,125个机关、县级部门牵头帮扶,对125户特困户按照一包不变的形式,确保特困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的长效化。同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成立107个扶贫驻村工作队、17个脱贫帮扶工作组,主要依托社会爱心人士,重点吸纳村党员、培优学员、志愿者参与帮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
目前,全县贫困村基本实现了用电、通信全覆盖,广播电视入村率达99.2%。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6%,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6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安全饮水。贫困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农村养老覆盖率达89%以上。同时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项目、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精准扶贫“健体”实现彻底脱贫
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户县加强扶贫工作精细化管理,在率先开展四部门联合对项目进行审核、筛选、验收,这一方法在全西安市得到推广。为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户县出台《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建立扶贫项目库,规范扶贫项目的管理;建立扶贫项目的汇审制度和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项目的实施质量和使用效益;实行扶贫项目的公告公示制度,使扶贫项目更加透明化;同时建立的扶贫项目年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更加安全。通过贫困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2014年新识别出10087户35559人,逐户落实具体帮扶责任人及帮扶措施,为“大扶贫”格局搭建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平台,实行精准扶贫。
为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户县先后下发了《户县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等文件及行业扶贫规划37份。该县统筹办、财政、发改委、建设、农业、人社、交通、卫生等18个部门,分别制定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21项优惠政策,集中解决贫困村、贫困人口经济发展和实际困难,实现了对贫困村全方位、多角度的帮扶,使全县贫困户按预期目标彻底脱贫,最终实现到2020年该县没有贫困村、贫困户。
G
“十二五”期间,户县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能力提升、社会扶贫、政策兜底六大扶贫工程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并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新思路、新举措,全面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结对帮户的扶贫责任,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
产业扶贫“造血”奠定脱贫基础
2010年,户县贫困人口有1.6万户、6.1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8968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2.6%,有贫困村107个,其中102个贫困村为市县级“两联一包”帮扶村,面积704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秦岭山区和秦岭北麓一带,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差,不搬迁就无法根本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据此户县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程,2011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7997万多元建成青三、郭清、永联等移民搬迁新村15个,累计搬迁群众1009户3759人,建设移民住宅达12.1万平方米,启动实施了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
胡家庄位于秦岭北麓,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典型的贫困村。2012年户县引进的西安荣华葡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采取“企业投资、农户投地”、“企业+基地+农户+科技”的合作模式,将胡家庄村93户低收入农户的320亩土地,以3年土地流转金折价入股的方式,参股到西安荣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既享受分红又享受土地流转金收益,同时参股的低收入农户既是股东又是庄园工,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形成了农民变股东、分散变合作、农田变农庄的现代农业集约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共发展葡萄种植750余亩,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群众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户县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确立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先后在特色果业、养殖业、食用菌、加工业等扶贫主导产业中确立示范点,引进了包括西安荣华葡萄庄园、清凉山养猪场、裕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种植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面积上万亩。在石井镇潭峪口村、蔡家坡村等鼓励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增收快、风险小的产业项目,并实行项目资金直接到户,让低收入农户能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截至目前,全县扶贫发展经济产业3.2万亩、扶持583户,设施大棚87个、养殖肉猪达16.6万头,初步形成“种养为基础、劳务为支撑、其他项目为补充”的复合型经济收入结构。
结对帮扶“把脉”进行稳定脱贫
按照2012年西安市启动新一轮“两联一包”驻村扶贫工作安排,共抽调6名市级领导干部、23个市级部门和户县14个县级单位对全县107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定点帮扶,直接投入资金2647万元,捐资折款498万元,引进帮扶项目达120余项。并将扶贫工作列为政府十件实事重点督查督办,由30名县级领导亲自挂帅分组包抓,125个机关、县级部门牵头帮扶,对125户特困户按照一包不变的形式,确保特困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的长效化。同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成立107个扶贫驻村工作队、17个脱贫帮扶工作组,主要依托社会爱心人士,重点吸纳村党员、培优学员、志愿者参与帮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
目前,全县贫困村基本实现了用电、通信全覆盖,广播电视入村率达99.2%。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6%,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60多万人基本实现了安全饮水。贫困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农村养老覆盖率达89%以上。同时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项目、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精准扶贫“健体”实现彻底脱贫
每个扶贫项目要实现到村到户关键在于“精准”。户县加强扶贫工作精细化管理,在率先开展四部门联合对项目进行审核、筛选、验收,这一方法在全西安市得到推广。为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户县出台《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建立扶贫项目库,规范扶贫项目的管理;建立扶贫项目的汇审制度和项目招投标制度,确保项目的实施质量和使用效益;实行扶贫项目的公告公示制度,使扶贫项目更加透明化;同时建立的扶贫项目年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更加安全。通过贫困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2014年新识别出10087户35559人,逐户落实具体帮扶责任人及帮扶措施,为“大扶贫”格局搭建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平台,实行精准扶贫。
为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户县先后下发了《户县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等文件及行业扶贫规划37份。该县统筹办、财政、发改委、建设、农业、人社、交通、卫生等18个部门,分别制定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21项优惠政策,集中解决贫困村、贫困人口经济发展和实际困难,实现了对贫困村全方位、多角度的帮扶,使全县贫困户按预期目标彻底脱贫,最终实现到2020年该县没有贫困村、贫困户。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