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耀州:“靶向”扶贫吹响全面小康冲锋号
咬定目标不放松 打赢脱贫攻坚战
11月29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唐俊博 通讯员 朱云
走进铜川市耀州区青龙村,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街道、风光一体路灯和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让人恍然有城市之感。谁曾想,几年前青龙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在贫困线以下,村民大多住窑洞,走泥路,环境差,日子紧巴巴。如今的青龙人翻身了,兜鼓了,腰硬了,精准扶贫让群众得了实惠。
近年来,耀州区以建设美丽乡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采取“靶向治疗”策略,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协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集约使用扶贫资金,集中攻克贫困村发展“瓶颈”,使一个个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挖掉了“穷根子”,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
瞅准重点:不撒“胡椒面”,全力掀开“穷面纱”
耀州关庄镇墓坳村,是铜川有名的佛教圣地,但基础设施薄弱一直制约着村庄的发展。“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扬灰路’,吃的是土包谷,顶的是‘穷面纱’。这就是几十年来墓坳生活的真实写照。”回忆起当年的苦涩,村民程水平显得很伤感。
2012年10月,村民惊讶地发现,以往“撒胡椒面”式、“蜻蜓点水”式、“过年”式的物资帮扶,在这一年变成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一沓厚厚的图纸。一张张纵横交错的图纸画出了墓坳的村貌,村民的美梦,从移民搬迁到公共设施建设,再到乡村绿化都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设计。不久,区委区政府将原本分散的扶贫资源在墓坳村集中开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扶贫,不仅仅是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从水、电、路、房,到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统统要跟上,进行扶贫综合开发,才能实现真正脱贫。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区扶贫办主任武增虎告诉记者,区政府坚持“先北后南、先乡后城,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原则,针对全区存在的年老体弱、疾病、残疾、供养上学、灾害、技术资金缺乏、自然条件差、“三无”等八类致贫原因,扭住八项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项目,集中力量办难事,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
几年来,区政府先后筹资1420万元,对17个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累计搬迁贫困户1563户6220人,使道东、西古、独石等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贫困户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实现区政府提出的“到2018年末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瞄准目标:不“打游击”,努力摘掉“穷帽子”
“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掰着指头和农民算养羊的经济账,现场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11月27日,记者在照金镇神水村见到了扶贫包抓干部段鸿儒。
2013年,老段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他每天走村入户,没白没夜,村里谁家养了多少头牛,哪家生活困难,哪家的孩子快毕业了,段鸿儒都摸得清清楚楚。
区扶贫办主任武增虎介绍,目前,全区有贫困村56个,贫困户11907户39667人,有3200名干部结对帮扶。通过开展服务零距离,“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实施区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结对帮户扶贫机制,推行帮扶干部有记录、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区有台账等扶贫工作制度,实现了扶贫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
“十二五”期间,通过中宣部挂扶,省委宣传部牵头驻村联户帮扶,省、市、区下派112名机关干部和耀州56名乡镇包村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对56个贫困村和村贫困户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亿多元,除实现全区通村公路行政村硬化率达100%,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61处,新建村级卫生室35个外,还新增种植面积2.6万亩,新开农家乐300余个,家禽养殖增加80万只(头),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次,使照金、瑶曲、庙湾等后塬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群众收入显著提高,数百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11月28日,阳光明媚,耀州瑶曲镇鸡山村已摘掉了“穷帽子”的村民郭明放,正赶着一群羊儿上山,看着“咩咩”欢快奔跑的60多头羊儿,一家八口人的脸上满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真心实意、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事的驻村帮扶干部,群众会铭记在心,赞不绝口。照金镇尖坪村村民刘永好发自内心地说:“过去,不少地方扶贫工作是面子活,图形式,走过场,扶贫干部常常是打游击,谋政绩,现在是实实在在,落地生花,稳扎稳打,一户一户进行思想扶贫,精神扶贫,转变观念,摘穷帽子……”
击向靶心:不在“送温暖”上停留,奋力挖掉“穷根子”
以往,给贫困户捐衣送物,送米面油菜,是各级各单位的常规做法,使贫困户改善了眼前的生活困难,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可没有找到贫穷的源头,挖掉穷根。
耀州区根据各村实际精准帮扶对象,精准帮扶措施,为贫困地区“量身订制”发展路子,夯实当地产业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确确实实致富的新路子,向“靶心”发力,奋力挖掉穷根,有效防止了表面脱贫、暂时脱贫、脱贫又返贫、恶性循环等问题的发生。
“十二五”以来,该区先后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8个,龙头企业贴息项目5个,成立了21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提供小额借款1130万元,为27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援助。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带动1430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种植、养殖、苗木培育等产业,辐射带动了贫困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形成了北部山区以核桃、中药材、肉牛肉羊为主,中部残塬以苹果、干杂果为主,南部城乡结合区以奶牛、猪、鸡、餐饮、商贸、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使数百户贫困人口真真正正挖了穷根。
11月29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唐俊博 通讯员 朱云
走进铜川市耀州区青龙村,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街道、风光一体路灯和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让人恍然有城市之感。谁曾想,几年前青龙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在贫困线以下,村民大多住窑洞,走泥路,环境差,日子紧巴巴。如今的青龙人翻身了,兜鼓了,腰硬了,精准扶贫让群众得了实惠。
近年来,耀州区以建设美丽乡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抓手,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采取“靶向治疗”策略,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协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集约使用扶贫资金,集中攻克贫困村发展“瓶颈”,使一个个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挖掉了“穷根子”,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
瞅准重点:不撒“胡椒面”,全力掀开“穷面纱”
耀州关庄镇墓坳村,是铜川有名的佛教圣地,但基础设施薄弱一直制约着村庄的发展。“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扬灰路’,吃的是土包谷,顶的是‘穷面纱’。这就是几十年来墓坳生活的真实写照。”回忆起当年的苦涩,村民程水平显得很伤感。
2012年10月,村民惊讶地发现,以往“撒胡椒面”式、“蜻蜓点水”式、“过年”式的物资帮扶,在这一年变成了一个详细的规划,一沓厚厚的图纸。一张张纵横交错的图纸画出了墓坳的村貌,村民的美梦,从移民搬迁到公共设施建设,再到乡村绿化都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设计。不久,区委区政府将原本分散的扶贫资源在墓坳村集中开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扶贫,不仅仅是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从水、电、路、房,到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统统要跟上,进行扶贫综合开发,才能实现真正脱贫。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区扶贫办主任武增虎告诉记者,区政府坚持“先北后南、先乡后城,分类实施、梯次推进”原则,针对全区存在的年老体弱、疾病、残疾、供养上学、灾害、技术资金缺乏、自然条件差、“三无”等八类致贫原因,扭住八项扶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项目,集中力量办难事,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
几年来,区政府先后筹资1420万元,对17个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累计搬迁贫困户1563户6220人,使道东、西古、独石等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贫困户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实现区政府提出的“到2018年末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瞄准目标:不“打游击”,努力摘掉“穷帽子”
“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掰着指头和农民算养羊的经济账,现场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11月27日,记者在照金镇神水村见到了扶贫包抓干部段鸿儒。
2013年,老段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他每天走村入户,没白没夜,村里谁家养了多少头牛,哪家生活困难,哪家的孩子快毕业了,段鸿儒都摸得清清楚楚。
区扶贫办主任武增虎介绍,目前,全区有贫困村56个,贫困户11907户39667人,有3200名干部结对帮扶。通过开展服务零距离,“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实施区级领导包乡镇、部门包村、干部结对帮户扶贫机制,推行帮扶干部有记录、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区有台账等扶贫工作制度,实现了扶贫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
“十二五”期间,通过中宣部挂扶,省委宣传部牵头驻村联户帮扶,省、市、区下派112名机关干部和耀州56名乡镇包村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对56个贫困村和村贫困户开展驻村联户扶贫,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亿多元,除实现全区通村公路行政村硬化率达100%,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61处,新建村级卫生室35个外,还新增种植面积2.6万亩,新开农家乐300余个,家禽养殖增加80万只(头),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次,使照金、瑶曲、庙湾等后塬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群众收入显著提高,数百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11月28日,阳光明媚,耀州瑶曲镇鸡山村已摘掉了“穷帽子”的村民郭明放,正赶着一群羊儿上山,看着“咩咩”欢快奔跑的60多头羊儿,一家八口人的脸上满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真心实意、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干事的驻村帮扶干部,群众会铭记在心,赞不绝口。照金镇尖坪村村民刘永好发自内心地说:“过去,不少地方扶贫工作是面子活,图形式,走过场,扶贫干部常常是打游击,谋政绩,现在是实实在在,落地生花,稳扎稳打,一户一户进行思想扶贫,精神扶贫,转变观念,摘穷帽子……”
击向靶心:不在“送温暖”上停留,奋力挖掉“穷根子”
以往,给贫困户捐衣送物,送米面油菜,是各级各单位的常规做法,使贫困户改善了眼前的生活困难,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可没有找到贫穷的源头,挖掉穷根。
耀州区根据各村实际精准帮扶对象,精准帮扶措施,为贫困地区“量身订制”发展路子,夯实当地产业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确确实实致富的新路子,向“靶心”发力,奋力挖掉穷根,有效防止了表面脱贫、暂时脱贫、脱贫又返贫、恶性循环等问题的发生。
“十二五”以来,该区先后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8个,龙头企业贴息项目5个,成立了21个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提供小额借款1130万元,为27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援助。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带动1430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种植、养殖、苗木培育等产业,辐射带动了贫困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形成了北部山区以核桃、中药材、肉牛肉羊为主,中部残塬以苹果、干杂果为主,南部城乡结合区以奶牛、猪、鸡、餐饮、商贸、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使数百户贫困人口真真正正挖了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