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抓一把泥土,捧起种业的希望
——记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瑜研究员
    赵瑜

    杨梅 孙文生 唐艳丽 本报记者 武德平
    说起赵瑜一生的辉煌业绩,其实就是一句话:他栉风沐雨50年,育出小麦良种5个,推广面积6000万亩。
    1959年,赵瑜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农业厅科教处上班,接电话、写材料,到基层检查工作。他不甘心,不满足,不甘平庸,于是找领导谈,要求去基层,搞育种,搞科研。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软磨硬缠。于是,10个月后,怀揣着一纸调令,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赵瑜来到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中专学校——武功农校。
    当时的中专学校一般不搞科研,赵瑜就先带课。5年后的春天,省上在扶风县为学校划拨了一块教学试验基地——豆村农场,他带了一个班的学生前去。同去的老师们都回了学校,赵瑜却执拗地留了下来,吃在农场,住在农场,在农场办公、搞科研、做试验。他暗下决心:今后,就在这里扎根!这一“扎”,就是50多年!
    豆村农场,距离学校30公里,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被青年人戏称为农校的“西伯利亚”。可赵瑜却全然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他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只有小麦育种。苍天不负苦心人。参加工作后的第9年,赵瑜培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武农132”横空出世。因为比原有品种增产显著、种植效果突出而得到专家和农民群众的肯定,便很快推广下来,一时成为关中原区和山区的小麦主栽品种,还推广到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甘肃等小麦种植区。
    在农场几十年,赵瑜的冬季取暖方式也和农民一样——烧热炕。农场交通不便,赵瑜外出,大多是让侄儿赵存德用摩托车送他到扶风汽车站,自己搭班车走。儿女们都不愿他这样做,怕人说。周围熟悉他的人们碰见了,也说他:赵老师,你是大专家,怎么还坐摩托车?他笑着回答:我是农民专家,应该和农民一样。
    虽然在生活上不讲究,但在育种上,赵瑜却常常绞尽脑汁。为了搜集育种亲本材料,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赵瑜曾与咸阳、渭南农科所和长武县农科所小麦育种主持人组织起来,先后数次外出,足迹踏遍除新疆、西藏、内蒙古以外的全国所有知名小麦育种单位。 
    为了做发芽试验,赵瑜想了个妙招:像生豆芽一样在被窝里催芽!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到了第八天,奇迹出现了!赵瑜终于从中发现8粒胚芽萌动的麦粒。他如获至宝,迅速将这8粒“宝贝”种在花盆中……数年后,一小麦良种横空诞生。
    育种家都把自己选育的品种看做是自己的“娃”。赵瑜有8个孩子,其中3个孩子姓赵,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另外5个孩子姓武,武功的“武”,分别叫“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都是他选育的小麦品种。
    “武农132”——1968年培育成功,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武农99”——20世纪70年代培育成功,累计推广1600多万亩。“武农148”——20世纪90年代培育成功,推广面积近2000万亩。“武农986”——2009年通过陕西省审定。2010年,该品种获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2011年又获农业部“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支持。
    大约每隔10年,赵瑜就有一个小麦新品种问世,这在小麦育种界是不多见的。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的几乎所有村组,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每每来到农民家里,或上炕,或随便拿个小凳子坐下,或和农民拉家常,或谈科技推广的事,赵瑜总是跟在自己家一样随和亲切。走在豆村农场附近的路上,几乎人人都认识他,年纪稍大一点的叫他“赵老师”,年纪轻的叫他“老赵叔”。赵瑜的育种事业,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他的5个小麦品种,先后惠及无数农民,除“武农986”刚投入生产外,仅前面4个品种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按每亩增产30公斤计,总计增产18亿公斤。按每公斤2元计,共计增收36亿元。
    1996年,60岁的赵瑜到了退休年龄。退休,意味着再也不能从事自己钟情的小麦育种事业了。赵瑜辗转难眠。最后,赵瑜想到了一个大胆的主意:给时任省长程安东写信!
    说做就做。赵瑜在信中向省长汇报了自己长期扎根农村基地搞育种的情况,倾诉了对育种事业的不舍深情。努力没有白费。不久,程安东省长将他的信批给了学校主管上级省农业厅领导,支持他继续搞下去。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赵瑜的热情更高了。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位领导曾以《陋室铭》为赵瑜填词一首,以志其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业不在县,有绩则成。田园陋室,心怀民生。漫漫育种路,深深绿色情。谈笑有知己,往来多农朋。可以聊民情,搓学问。无喧声之乱耳,有创造之欢欣。两鬓霜染尽,未泯赤子情。献余热,永葆赤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