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情在秦岭深处
——华县优秀教师杜锁娃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军锋 通讯员 史晓珊 时鹏
    地处秦岭深处的华台村仅有几十户人家,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当地学龄儿童逐年减少,上学期华县华台教学点甚至只剩下两名学生了。杜锁娃是该教学点负责人,也是这里唯一的教师。
    为学生垫交学费和书费
    因没有教师,杜锁娃曾一个人承担一至四年级的复式教学工作。杜锁娃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不是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而是如何确保学生按时领到课本。以前,他要步行30多公里的山路去高塘镇把书领回来,中间要翻越秦岭,还要蹚过40余条大小河流。他一般要提前两天动身,第一天赶天黑前落脚镇上,第二天早早到书店取书,再背着20多公斤重的书匆匆往回赶。最险的是1985年开春,秦岭上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背书返回时,他一脚没踩稳,连人带书滚落山谷,幸好被一根树枝挂住,才有惊无险。
    那时山里人穷,经常有学生交不起书费和学费,杜锁娃就自己垫上,时间久了最后也三三
    都不了了之。那些钱现在算来可能不算多,但对当时的杜锁娃来说,可是两三年的薪水。
    “要多让咱山区出人才”
    全草小学位于西峪腹地,学校到杜锁娃的家往返一次要走七八十公里的山路,翻山越岭,跨涧过河。为了不影响教学,杜锁娃常常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学校在大山深处,购物很不方便,大雪封山时,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杜锁娃一待就是20年,没向组织提过一次调动要求。他牢牢记着父亲的教诲,“要多让咱山区出人才”。
    1989年春天,一连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雪,眼看到了开学的日子,雪还下个不停,杜锁娃心急如焚,不顾家人劝阻,背着干粮,拄着一根削尖的棍子就上路了。山里的积雪齐腰深,风卷着雪粒直往脖子里灌。当他一步一滑走到岭北第一户人家时,天已经黑了。看见杜锁娃,村民惊呆了,赶紧生火给他取暖。他这才发现衣服上全是冰疙瘩,身体冻得快失去知觉了,腕上的手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
    只剩俩学生教学也绝不含糊
    “杜老师无论在哪个学校,从来不耽误学生一节课。”华县教育局干部李培林说。
    从2009年开始,当地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把孩子也带出去上学了,华台教学点学生人数锐减。虽然只剩下两个学生,但杜锁娃教学却“一点都不含糊”。他每天依然按正常时间上下学,按课表开设语文、数学、音乐、写字、科学等多门课程,晚上还住校,看书、备课。“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为学生真诚的付出。”杜锁娃在日记中写道,“教师只有教好学生,让他们顺顺当当走向社会,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自1980年被聘为民办教师至今,杜锁娃已辗转在高塘山区任教30多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因教书育人成绩突出,他连续多年被县乡政府和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去年9月还被渭南市评为“渭南标杆”。
    今年,杜锁娃已经56岁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就要坚守在这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