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黄土地上写人生
——记我国著名土壤水文与农业生态学专家李玉山
    李玉山。

    本报记者 王平
    今年83岁高龄的李玉山,中等身材,说话声音洪亮,谈笑间展示着亲切和风趣,镜片后透射出睿智,走起路来刚毅稳健。一杯清茶的淡淡清香中,李老道出了他不寻常的一生。
    一路高歌奔理想
    中国黄土高原,广袤而充满沧桑,浑厚而又神秘,同时它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为广阔、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独特区域。
    1954年,22岁的李玉山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栽培研究室工作,开始了土壤水分定位研究。
    1956年为建立国家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平台,支援“大西北”建设,他从首都北京会同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40余名科研人员,满怀激情地来到了没有电灯,不通自来水的偏僻无名小镇——杨陵,一起参与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研究所,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建设工作。
    当时的杨陵只是武功县的一个农业乡镇,只有一条“街”、一个百货店、一个药店、一个粮店、一个餐馆。可是从大城市而来的李玉山却丝毫感觉不到苦。
    李玉山当年2月份到达杨凌后,随即于4月初参加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北上陕北、内蒙、宁南,步行考察一千余公里。沿途山川坝滩,峁梁沟壑,尽收眼底;骄阳暴雨,水土流失,干旱风沙,农业低产,尽皆亲历。
    考察期间,白天上山下沟,测量、绘图分析地形,晚上召开座谈会,当地老乡住的又分散,容纳不下考察队那么多人,其余的队员只能在野外睡帐篷,那时的他感到既好奇又快乐!
    但外出独立考察路线,面对茫茫荒滩,天色黑尽,偶尔也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通过这次亲历考察,为他此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为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扎根黄土硕果丰
    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两大问题,1957年李玉山勇挑重担,开展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循环与植被关系的系统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前期,国内土壤水分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李玉山是这一学科的一位开创人。
    黄土不负有心人,60多年来,李玉山从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为起点,以诚朴勇毅、勇攀高峰的精神,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在土壤—作物水分关系研究方面,他提出了“土壤水库效应”理论,认为厚层黄土土壤具有水分蓄存和调节功能,可以在气候干旱季节,提供作物需水,达到天旱地不旱,仍获高产的作用。并提出“以肥调水”理论,指出运用施肥和培肥,可以增强根系深层发育、充分利用土壤水库蓄水,实现作物高产。上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旱地农业实践之中。
    黄土高原下伏土壤干化层这一重大生态现象的发现,是李玉山又一重大成果。它揭示了陆地水分小循环和大循环的关系。由此李玉山认为水土保持治理和科研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从单一措施保水保土功能目标,发展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中资源要素平衡为研究目标。例如扩大植被面积增加的需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水量要和黄河中下游径流量需求平衡一并考量。上世纪70年代,李玉山根据西部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在我国率先进行了节水灌溉研究。80年代中期,李玉山工作的重心转向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在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李玉山以其在农学、土壤和生态学上深厚的科学积累,经过反复的实验,实现了塬面粮食短期内、大幅度增产;沟坡建设防蚀道路系统,实现了果品高效开发;形成的“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黄土高原各类型区水土保持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套技术和成功的例证。周围5个县的县、乡、村负责人轮流参观学习推广。1993年,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壮士暮年志不休 
    作为我国土壤水分学科开创人之一的李玉山研究员,1991年到1995年任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培养的1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中许多已成为本系统和国内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走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态网络实验站的负责岗位。
    李玉山及夫人唐克丽虽然均已退休,但依然情系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事业。为了鼓励广大青年学子励志成为科教兴国的栋梁之才,他们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奖中拿出16万元,设立“李唐奖学金”,每年奖励那些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已有60余名学生受到奖励。
    当谈到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科技成果和在学术界及决策层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时,李老激动地说,这些年来一提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就兴奋,1983年,在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水循环研究中,发现了农田“土壤下伏干化层”这种自然现象,并提出了“生物成因说”,迅速形成了一个关于黄土高原水分生态的新的研究热点,由此把土壤水循环研究延伸到陆地水循环研究领域。这一学术成果的主要价值在于对植被科学分布、生产力适度调控和陆地水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说到了83岁的高龄,可是李老目前最关心的是水土保持和区域水循环的关系。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完善和农林草业生产力的提高,都会导致区内水分小循环的增强。这将会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径流量的减少和高原本身地下水与泉水的补给平衡,进而影响到下游省份引黄灌溉水量和高原本身人畜饮水问题。从学科发展方面,他最关心的是水保事业科技队伍的建设问题。
    闲暇之余,李玉山忍不住偶尔还会去野外试验站或观测站工作,虽说那里大多处远离乡镇,但他仍然喜欢与农田和原野做伴,矢志不渝的坚守下来。
    李玉山说自己对专业研究是“日久生情”,比如看到一棵树就不由想到深层土壤水怎样从根系上升到十几米高的枝叶顶端?看到苹果产量高就想到地下水补给有无可能减少?高塬村庄多聚沟边,人畜饮水依靠的泉水可会衰竭?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功能和经济发展关系如何定位?
    光阴荏苒,他从一个朴素无华的青年成长为终身奉献土壤水文和生态事业的科学家,只因对黄土高原的浓浓情愫和对科学事业的深深情怀。广阔浑厚的黄土地,已经成为他生命中魂牵梦萦的一部分。因为,在广阔的黄土地上深印着他如歌的足迹,在深厚的黄土层中渗透着他如诗的汗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