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追逐光与影的人
镜头下的陈乐本。
在美丽的华州大地上,活跃着一位老摄影人,他背着照相机上塬区,去坝上,入大棚,进田野,又是取景又是拍照,他用光与影记载着华州的春夏秋冬,用影像讴歌着美好的新生活,通过他的镜头华州的无公害蔬菜、皮影、面花、香椿都变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他,就是今年56岁的老摄影人陈乐本。
1985年8月,陈乐本在甘肃工作时,有幸参加了甘肃日报社首届摄影通讯员学习班,从此,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相机不离身,摄影成了他的终身爱好和追求。
过了3年,他调回原籍华县工作。美丽的华州山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爱恋不舍,成为他获取摄影素材的最佳土壤。为了拍摄少华山的美丽风光,2001年,在少华山还未开发的情况下,他一年多次到少华山拍摄采风,至今他拍摄记录着许多少华山原始的珍贵资料。2006年6月,当他听说高塘西峪风光非常优美,便一人骑摩托车两次去西峪拍摄。最令他难忘的是为了拍摄西峪风光,他竟在山里住了一夜。二十多年来,为了拍摄华县山水风光,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宣传美丽华州,他跑遍了华县的山山水水。东边的少华山,西边的五龙山,塬上的东峪、西峪、桥峪、马峪,渭河大坝上的石堤河,罗纹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拍摄赤水桥上奇特的景观,他半月跑了十趟赤水。辛勤的耕耘浇灌出幸福的花朵,几十年来,他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先后有1000幅作品被农业经济经营管理杂志、农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等报纸刊用。网络兴起后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戏曲网、央视cctv网、农业部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刊登转载,摄影作品多次获奖。他本人也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近年来,为了积极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他把镜头对准了大棚菜和新农村。每年春种秋播,花开果香时节是他最忙碌的时间,进大棚,入田野,两脚沾满泥巴,但他从不在意,常常为一张满意的照片而乐此不疲。他的新闻摄影作品视觉独特,构图唯美,色彩饱满,带着对农民深深的爱,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有力地宣传了美丽华州,成为让外界认识华县、了解华县、推介华县的窗口和名片。
在美丽的华州大地上,活跃着一位老摄影人,他背着照相机上塬区,去坝上,入大棚,进田野,又是取景又是拍照,他用光与影记载着华州的春夏秋冬,用影像讴歌着美好的新生活,通过他的镜头华州的无公害蔬菜、皮影、面花、香椿都变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他,就是今年56岁的老摄影人陈乐本。
1985年8月,陈乐本在甘肃工作时,有幸参加了甘肃日报社首届摄影通讯员学习班,从此,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相机不离身,摄影成了他的终身爱好和追求。
过了3年,他调回原籍华县工作。美丽的华州山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爱恋不舍,成为他获取摄影素材的最佳土壤。为了拍摄少华山的美丽风光,2001年,在少华山还未开发的情况下,他一年多次到少华山拍摄采风,至今他拍摄记录着许多少华山原始的珍贵资料。2006年6月,当他听说高塘西峪风光非常优美,便一人骑摩托车两次去西峪拍摄。最令他难忘的是为了拍摄西峪风光,他竟在山里住了一夜。二十多年来,为了拍摄华县山水风光,风土人情,民俗民风,宣传美丽华州,他跑遍了华县的山山水水。东边的少华山,西边的五龙山,塬上的东峪、西峪、桥峪、马峪,渭河大坝上的石堤河,罗纹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拍摄赤水桥上奇特的景观,他半月跑了十趟赤水。辛勤的耕耘浇灌出幸福的花朵,几十年来,他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先后有1000幅作品被农业经济经营管理杂志、农民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等报纸刊用。网络兴起后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戏曲网、央视cctv网、农业部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刊登转载,摄影作品多次获奖。他本人也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近年来,为了积极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他把镜头对准了大棚菜和新农村。每年春种秋播,花开果香时节是他最忙碌的时间,进大棚,入田野,两脚沾满泥巴,但他从不在意,常常为一张满意的照片而乐此不疲。他的新闻摄影作品视觉独特,构图唯美,色彩饱满,带着对农民深深的爱,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有力地宣传了美丽华州,成为让外界认识华县、了解华县、推介华县的窗口和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