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千方百计 千辛万苦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石林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鼎力描绘“十三五”宏图的关键之年。榆林市榆阳区审时度势,经过千辛万苦的调研,出台《关于东南部山区脱贫致富“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东南部山区“幸福工程”》),千方百计为东南部山区发展做出了规划,进一步加快东南部山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东南部山区“造血”功能,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意见出台下发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区长贺利贵,听听他们阐述如何构建南部山区幸福家园。
记者:榆阳区今年为东南部山区作出新的规划,东南部山区现状怎样?
苗丰:榆阳区东南部山区有几个特点。一是人口多,发展滞后。整个山区有12个乡镇,有人口17.3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2%。农民人均纯收入9144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187元,比北部风沙草滩区低4478元。东南部山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占全区的绝大多数。二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态非常脆弱,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人均耕地2.68亩,亩产仅有357.9斤粮食。三是发展工业制约因素较多。东南部山区乡镇可供地方开发的地下资源相对缺乏,储量较少,难以形成地方经济优势。四是空壳村现象严重,部分土地撂荒,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出现了危机。留村人员干事创业的本领较差,难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快和振兴东南部山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在必行,“造血”功能的增强,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有利于区域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榆阳区对东南部山区制定了怎样的规划和目标任务?
苗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加快城镇化步伐为主导,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以产业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布局上,大力实施“3535261”振南工程,即:年投资3000万元,实施50项工程,采取3大措施,形成5个产业带,深化2个园区,发展6大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
三大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东南部乡镇的力度,积极争取中省市的支持,区财政投资向东南部倾斜;二是进一步实施城镇化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三是大力扶持东南部乡镇民营企业发展。
五个产业带:一是形成无定河流域的设施农业产业带;二是形成以210国道沿线和镇川为主的商贸物流集散带;三是形成以刘千河新寨、杨渠、鱼河峁白家沟为主的旱作农业带;四是形成以富硒大米、富硒小米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带;五是形成古塔、刘千河、青云、余兴庄、鱼河峁沿线杏树红叶、古刹寺院、千年松柏为主的文化旅游带。
二个园区:深化打造鱼河盐化工业园和大河塔煤化工业园。六大产业:一是发展杏(仁、皮、核、肉)产品系列深加工产业;二是发展特色小杂粮加工业;三是发展设施果蔬产业;四是发展杏树红叶、古刹寺院、千年松柏为主文化旅游业;五是发展物流运输业;六是发展镇川特色小吃及粉条、羊皮加工业。
记者:如何理解“幸福工程”里“幸福”的含义?
苗丰:“幸福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榆阳区将举全区之力重点实施一批适合南部山区发展的工程,把南部山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家园,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住有所居、业有所成、老有所养、乐有所依的美好愿景。
记者:对于南部山区,有了规划和目标后,将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来实施?
贺利贵:一是突出基础强南,激活东南部山区经济发展“命脉”。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到2018年,东南部山区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1800亩,切实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加强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7平方公里;加快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确保安全运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鼓励农民整治“四荒”地,发展林果、牧草种植等农业经济,赋予承包权属,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加强东南部山区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四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广户用沼气、节能灯具,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突出产业扶南,撑起东南部山区群众致富“脊梁”。以建设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名区为目标,在东南部乡镇全面推广香谷、大明绿豆、红小豆等名优小杂粮良种良法种植,打造旱作农业示范带。大力推进马铃薯良种繁育“一亩田”工程,每年在东南部乡镇三分之一的村建立6000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起垄种植、配方施肥”等技术,提升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水平。围绕做强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大力推广玉米高产集成技术,提高东南部山区玉米种植效益。坚持设施果菜和露地果菜两手抓,继续加快高效设施果菜基地建设进程,重点在南部乡镇每年新建设施果菜基地500亩,打造210国道沿线设施果类、蔬菜生产示范带,以及古塔、余兴庄沿线的时令性水果观光采摘示范带。结合东南部山区立地条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划区围栏,开展轮封轮牧,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禽特色养殖。坚持以草定畜、舍饲养羊,每年在东南部山区扶持50~100只左右的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户120个。
三是是突出生态富南,提升东南部山区群众生活品质。在东南部山区推进以大扁杏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实现“围选一号”“优一”大扁杏抗冻品种推广全覆盖,在东南部山区新发展大扁杏、长柄扁桃经济林5万亩。支持本土小微企业大力开展大扁杏、长柄扁桃等林果产地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挖掘“中国美丽田园”杏花景观、鱼河沿线设施果菜、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等农业生态文化的多种功能,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公司,探索“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模式,包装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高标准农村旅游示范点,发展集种植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和现代农庄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突出科技兴南,增强东南部山区造血能力。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管理,建立奖补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实施“百人进百社、百技惠百村”科技行动。整合全区各类涉农培训资源,每年培训南部山区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确保所有农户至少接受一次实用技术培训。向山区群众重点补贴推广环保、轻便、耐用的中小型农机具;鼓励联户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机使用率,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突出政策助南,拓宽东南部山区群众增收渠道。区财政每年安排“幸福工程”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同时,统筹考虑南北资金投入,确保涉农资金向东南部乡镇倾斜。鼓励东南部山区整村、整组、整山集中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启动余兴庄赵家峁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改革试点,推广鱼河峁镇高家峁村村办林场模式。重点支持东南部乡镇利用空闲小学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在东南部山区建设农村养老“幸福院”20个。针对东南部山区在册贫困村、贫困户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力求精准脱贫。每年安排财政扶持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2%,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贫困户增收、能力建设和社会扶贫“五大扶贫”工程,每年实施规模扶贫搬迁移民不少于300户,并与农村危房改造捆绑实施,确保到2017年东南部山区3.98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
记者:对于榆阳区规划的《东南部山区“幸福工程”》,有没有保障措施?
贺利贵:我们通过四项举措来保障“幸福工程”的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幸福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区长担任。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和办法,各所涉乡镇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递增“幸福工程”专项资,涉农资金向东南部乡镇倾斜。
三是加强涉农资金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从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项目投入、绩效考评等方面,制定出台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将各类涉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现支农资金归并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建立项目落地会商机制,定期召集涉农部门及山区乡镇召开联席会议,会商确定涉农项目实施区域,逐步建立“幸福工程”项目库,按照“重点突出、统筹推进”的原则,每年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3~4个乡镇,到2018年全面提升山区发展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督查考核。“幸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项目标任务逐一进行细化分解,确定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幸福工程”纳入所涉部门和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幸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两办”督查室、区考核办,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情况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圆满完成、取得实效。
记者:“幸福工程”实施半年来,群众有什么反响?有什么成效?
贺利贵:《东南部山区“幸福工程”》出台下发后,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榆阳区适时调整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更是推进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南部山区的群众非常高兴,认为这是推动南部山区发展的惠农春风。目前,已经完成麻黄梁、刘千河、大河塔、青云、古塔、鱼河峁、上盐湾10个乡镇、办事处的总规修编。各类种、养殖、农田水利、旅游文化等项目,均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稳妥地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鼎力描绘“十三五”宏图的关键之年。榆林市榆阳区审时度势,经过千辛万苦的调研,出台《关于东南部山区脱贫致富“幸福工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东南部山区“幸福工程”》),千方百计为东南部山区发展做出了规划,进一步加快东南部山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东南部山区“造血”功能,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意见出台下发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区长贺利贵,听听他们阐述如何构建南部山区幸福家园。
记者:榆阳区今年为东南部山区作出新的规划,东南部山区现状怎样?
苗丰:榆阳区东南部山区有几个特点。一是人口多,发展滞后。整个山区有12个乡镇,有人口17.3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2%。农民人均纯收入9144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187元,比北部风沙草滩区低4478元。东南部山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占全区的绝大多数。二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态非常脆弱,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存在,人均耕地2.68亩,亩产仅有357.9斤粮食。三是发展工业制约因素较多。东南部山区乡镇可供地方开发的地下资源相对缺乏,储量较少,难以形成地方经济优势。四是空壳村现象严重,部分土地撂荒,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出现了危机。留村人员干事创业的本领较差,难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快和振兴东南部山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在必行,“造血”功能的增强,有利于缩小南北差距,有利于区域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榆阳区对东南部山区制定了怎样的规划和目标任务?
苗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加快城镇化步伐为主导,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以产业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布局上,大力实施“3535261”振南工程,即:年投资3000万元,实施50项工程,采取3大措施,形成5个产业带,深化2个园区,发展6大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
三大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东南部乡镇的力度,积极争取中省市的支持,区财政投资向东南部倾斜;二是进一步实施城镇化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三是大力扶持东南部乡镇民营企业发展。
五个产业带:一是形成无定河流域的设施农业产业带;二是形成以210国道沿线和镇川为主的商贸物流集散带;三是形成以刘千河新寨、杨渠、鱼河峁白家沟为主的旱作农业带;四是形成以富硒大米、富硒小米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带;五是形成古塔、刘千河、青云、余兴庄、鱼河峁沿线杏树红叶、古刹寺院、千年松柏为主的文化旅游带。
二个园区:深化打造鱼河盐化工业园和大河塔煤化工业园。六大产业:一是发展杏(仁、皮、核、肉)产品系列深加工产业;二是发展特色小杂粮加工业;三是发展设施果蔬产业;四是发展杏树红叶、古刹寺院、千年松柏为主文化旅游业;五是发展物流运输业;六是发展镇川特色小吃及粉条、羊皮加工业。
记者:如何理解“幸福工程”里“幸福”的含义?
苗丰:“幸福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榆阳区将举全区之力重点实施一批适合南部山区发展的工程,把南部山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家园,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住有所居、业有所成、老有所养、乐有所依的美好愿景。
记者:对于南部山区,有了规划和目标后,将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来实施?
贺利贵:一是突出基础强南,激活东南部山区经济发展“命脉”。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到2018年,东南部山区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1800亩,切实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加强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47平方公里;加快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确保安全运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鼓励农民整治“四荒”地,发展林果、牧草种植等农业经济,赋予承包权属,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加强东南部山区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四个“全覆盖”工程;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广户用沼气、节能灯具,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突出产业扶南,撑起东南部山区群众致富“脊梁”。以建设全国知名的小杂粮生产名区为目标,在东南部乡镇全面推广香谷、大明绿豆、红小豆等名优小杂粮良种良法种植,打造旱作农业示范带。大力推进马铃薯良种繁育“一亩田”工程,每年在东南部乡镇三分之一的村建立6000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18万亩。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起垄种植、配方施肥”等技术,提升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水平。围绕做强省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大力推广玉米高产集成技术,提高东南部山区玉米种植效益。坚持设施果菜和露地果菜两手抓,继续加快高效设施果菜基地建设进程,重点在南部乡镇每年新建设施果菜基地500亩,打造210国道沿线设施果类、蔬菜生产示范带,以及古塔、余兴庄沿线的时令性水果观光采摘示范带。结合东南部山区立地条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划区围栏,开展轮封轮牧,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禽特色养殖。坚持以草定畜、舍饲养羊,每年在东南部山区扶持50~100只左右的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户120个。
三是是突出生态富南,提升东南部山区群众生活品质。在东南部山区推进以大扁杏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实现“围选一号”“优一”大扁杏抗冻品种推广全覆盖,在东南部山区新发展大扁杏、长柄扁桃经济林5万亩。支持本土小微企业大力开展大扁杏、长柄扁桃等林果产地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分挖掘“中国美丽田园”杏花景观、鱼河沿线设施果菜、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等农业生态文化的多种功能,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公司,探索“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模式,包装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高标准农村旅游示范点,发展集种植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和现代农庄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突出科技兴南,增强东南部山区造血能力。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管理,建立奖补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实施“百人进百社、百技惠百村”科技行动。整合全区各类涉农培训资源,每年培训南部山区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确保所有农户至少接受一次实用技术培训。向山区群众重点补贴推广环保、轻便、耐用的中小型农机具;鼓励联户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机使用率,助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五是突出政策助南,拓宽东南部山区群众增收渠道。区财政每年安排“幸福工程”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同时,统筹考虑南北资金投入,确保涉农资金向东南部乡镇倾斜。鼓励东南部山区整村、整组、整山集中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启动余兴庄赵家峁农村产权综合交易改革试点,推广鱼河峁镇高家峁村村办林场模式。重点支持东南部乡镇利用空闲小学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在东南部山区建设农村养老“幸福院”20个。针对东南部山区在册贫困村、贫困户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力求精准脱贫。每年安排财政扶持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2%,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贫困户增收、能力建设和社会扶贫“五大扶贫”工程,每年实施规模扶贫搬迁移民不少于300户,并与农村危房改造捆绑实施,确保到2017年东南部山区3.98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一万元。
记者:对于榆阳区规划的《东南部山区“幸福工程”》,有没有保障措施?
贺利贵:我们通过四项举措来保障“幸福工程”的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幸福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区长担任。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和办法,各所涉乡镇要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递增“幸福工程”专项资,涉农资金向东南部乡镇倾斜。
三是加强涉农资金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从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项目投入、绩效考评等方面,制定出台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将各类涉农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现支农资金归并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建立项目落地会商机制,定期召集涉农部门及山区乡镇召开联席会议,会商确定涉农项目实施区域,逐步建立“幸福工程”项目库,按照“重点突出、统筹推进”的原则,每年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3~4个乡镇,到2018年全面提升山区发展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督查考核。“幸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项目标任务逐一进行细化分解,确定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幸福工程”纳入所涉部门和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幸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两办”督查室、区考核办,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情况通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圆满完成、取得实效。
记者:“幸福工程”实施半年来,群众有什么反响?有什么成效?
贺利贵:《东南部山区“幸福工程”》出台下发后,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榆阳区适时调整发展方向的重大举措,更是推进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南部山区的群众非常高兴,认为这是推动南部山区发展的惠农春风。目前,已经完成麻黄梁、刘千河、大河塔、青云、古塔、鱼河峁、上盐湾10个乡镇、办事处的总规修编。各类种、养殖、农田水利、旅游文化等项目,均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稳妥地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