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按下“快进键” 跑出“加速度”
——与临潼区副区长胡广乐谈农业现代化建设
    “老外”采摘石榴。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陈新涛
    临潼既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名胜区,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农业特色鲜明。其中,石榴、火晶柿子、西红柿制种等作为临潼农业的特色产业,享誉全国,这些构成了临潼独一无二的农业产业布局。
    然而,该区并未囿于这些既有的优势条件,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倾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此带动提升农民就业和收入。那么,该区近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打造现代农业?记者就此采访了临潼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胡广乐。
    记者:临潼区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如何?
    胡广乐:临潼区耕地面积73万亩,农业人口56万。已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5个。围绕园区发展,培育万亩以上果蔬基地3个,千亩以上5个,发展蔬菜种植4.5万亩,西甜瓜种植2.3万亩。建成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场54个,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32个,百只以上奶山羊养殖场31个,5000只以上鸡场47个。
    目前,全区总共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2项,认证无公害基地25个,面积近4万亩;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5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2个,培育农产品品牌21个。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14家。发展家庭农场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30个。同时,全区积极采取增产保收措施,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32万吨以上,实现“十一连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
    记者:临潼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胡广乐:按照“规划引领、园区示范、产业提升、集群发展”的思路,全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两区两带三板块”的格局。为此,我们制定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布局、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根据片区内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园区为点,连点成线,扩线成面,示范带动产业基地发展。如今,临潼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可谓“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记者:近年来,临潼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具体格局是什么情况?
    胡广乐:我们根据区域实际,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全区“十大片区”战略构想,规划了175平方公里的临阎路以东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占地300平方公里、以山塬区杂果经济林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骊山景区。初步形成了以亨运、新州、万邦等蔬菜园区为代表的沿渭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骊源、鑫成、溪源山庄等休闲园区为代表的骊山北麓渭河沿岸休闲观光产业带;以秦丰、旭达华、西优等制种园区为代表的渭北番茄制种板块;以阳光牧业、亿霖牧业等畜牧园区为代表的渭北奶畜产业板块;以龙河石榴示范园等果业园区为代表的沿山石榴产业板块。现代农业园区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资金投入往往很大,那么,临潼区又是如何破解资金瓶颈的呢?
    胡广乐: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我区加大区财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撬动农业园区发展。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协调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问题。通过区级财政引导,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等多元投入机制,促使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壮大,有力地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作为政府部门如何服务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胡广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我们着力改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电力供应,从规划编制、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查、项目申报等方面做好服务指导。二是长期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省市农技部门相关专家,协调解决园区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做好园区服务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并从职业农民塑造等方面不断提升园区生产管理水平。三是组织好大型宣传和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品牌效应,增强临潼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积极与国家大型销售企业服务平台对接,及时发布区农产品销售情况,大力拓展农产品网购渠道,实现“丰产丰收”,促进园区农产品的市场大流通。
    记者:对临潼区现代农业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打算?
    胡广乐: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精神,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五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