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听老战士讲那抗日的故事
本报记者 武强 通讯员 程刚 余婷
    王好学老人平时喜欢看军事方面的书籍。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了洛南县四皓镇代塬村,专门拜访年过九旬的抗日老兵王好学。
    新婚之年被拉去当壮丁
    王好学1924年7月在四皓镇王渠沟出生,日本侵华战争让他的一生彻底改变。1941年,刚满17岁的王好学结了婚,可新婚日子没过两月,便遇上了国民党拉壮丁。这年秋日的一个傍晚,王好学耕种了一天的地,浑身疲倦的他和媳妇刚刚躺上床,房门便被人重重地撞开,进来两个人不由分说地强行把他往外拉,说是要他去当兵。当着哇哇大哭的媳妇的面,他被拉走了,当了国民党的兵。
    回忆到这里,王好学老人泪水朦胧的双眼流露出痛苦的神情,我们也深深体会老人面对生离死别的那种痛彻心扉的感受。
    随后,王好学穿上了国民党的军装,被带到安康,在那里训练之后一直在安康飞机场和汉中一带看守飞机场。
    激战西峡口死里逃生
    1944年,王好学回到家乡洛南,暂编第四军第四师师部当工兵。不久,部队又改编为二十七军暂编第四师。“当时军长是谢辅三、师长是马雄飞,人员没有变只是部队的番号变了。”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老人还清楚地记着部队当时的一些情况。
    1945年3月下旬,日军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在猛攻南阳城和鄂北老河口的同时,日军一一〇师团、坦克第三师团沿南阳、镇平、内乡一线西犯,于31日攻占内乡重镇西峡口。奉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胡宗南之命,第二十七军于4月4日开赴前线,暂编第四师随军部一同赶赴战场。王好学跟随部队,从洛南古城急行军参加战斗,在河南西峡的重阳店、八庙、马鞍桥等地参加豫西鄂北会战。
    当时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四起,王好学所在的部队一晚上要冲锋三四次,敌人被打退后不一会儿工夫又攻上来,拉锯式的反复争夺阵地,战友们死伤无数,王好学也被炸得晕死过去。后来,他醒来后发现被许多尸体掩盖,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得到施救才侥幸得以生还。“但那天晚上到底还是把敌人打退了。”王好学自豪地说。
    有一次,王好学和战友们在修筑工事时,日本人进攻阵地,时不时还有飞机来轰炸。忽然一颗炮弹落到他旁边,他还没来得及反应,一边的连长急忙喊一声“卧倒”,按着他的肩部卧倒在地上。幸好炮弹皮只是从身边划了过去,仅擦破了头皮,伤势不是很严重。
    “要不是我们连长,我早就没命了。”王好学一边讲,一边指着自己头顶的疤痕说,那就是当年在战场上被弹皮擦伤所留下的。在王好学稀疏花白的头发下,记者发现一条十分清晰的十厘米左右的疤痕。
    回乡务农多才多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王好学在好心船夫的帮助下,坐羊皮筏子过了黄河,一路走回洛南。回到家乡后,王好学就在村里务农,他身材结实,砌得一手好屋基,村里绝大多数老土房子、地基都是王好学修砌的。王好学为人本分老实,乡亲们有什么事,他总是第一个去帮忙,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还练就了一手绝活——柳编,上世纪80年代,村里人每逢下雨,都爱拿些柳条和竹条请王好学编簸箕和篮子。
    晚年的王好学精神仍然不错,只是视觉和听觉都减退不少,除了肠胃不好,身体基本还算硬朗。老人有三个儿女,老伴1989年去世,他如今跟着大儿子王银生生活,日子紧巴,但也和睦。
    近几年,县民政部门多次来到老人家里看望慰问老人,对老人进行了资助,老人的大儿子去年盖起了新房。同时,陕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也对老人给予了资助,还特地为他送来了“抗战英雄”的匾额。
    采访结束时,王好学说,在抗日战争中受的苦都已经过去,希望年青一代能记住那段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时光,发扬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奋力打拼美好的明天。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