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有一个在,我们就坚守!”
定边白于山深山区11位老师守护50个学生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周鑫俞
    从定边县城出发,去白于山深山区的姬塬镇刘峁塬小学,沿着盘山公路行100公里,驱车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
    坐落在山顶的刘峁塬小学,一面国旗、三排平房教室、一排宿舍、一个篮球场、一个未硬化的足球场,11名教师、50名学生,组成了整个学校。
    “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关爱”
    “这里的条件很艰苦,在这里上学的学生家庭都十分贫困,他们更需要关爱!”刘峁塬小学教师高飞说。
    八零后男教师高飞2005年8月到刘峁塬小学任教,是这所学校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第一次去学校,当时交通不便利,从县城坐了十个小时的班车才到校。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学生们的学习环境特别差。”高飞讲述,当时学校有300多个学生,学校没有通电,教室和宿舍破旧不堪的状况吓跑了他的女朋友。直到2006年元旦那天,学校才用上了电。校长自费买了两串鞭炮,在院子中间亲手点燃,学生和老师们在院子里欢呼雀跃,拍手庆祝。
    随着2010年石油大开发的热潮,村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到县城去上学,留在村里上学的则是家庭贫困的学生。
    学校六年级只有2名学生,其中一位瘦弱的男生叫孙文,其父亲瘫痪,家庭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几乎只穿一身校服。他每天把学校发的牛奶、火腿、馍片攒下来周末回家带给奶奶吃。周末孙文回家除了写作业,要挑起干农活儿的重担,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他虽然家境贫困,但是特别聪明,成绩很好,特别懂事”。班主任高飞说。
    “有一个学生在,我们就坚守”
    全校住校的22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学生是学前班的一个5岁小男孩,父母离异。孩子嘴里经常唱:“世上只有老师好……”班主任王海燕就是他心目中的妈妈。
    王海燕今年27岁,负责学前班12个学生的所有课程。“山里的孩子朴实、善良,他们应该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需要,我就坚守。”这句话的背后,王海燕付出了无数心酸。自家的孩子3个月大开始和她一起饮用山里的雨水导致水土不服,为了不影响给学生们上课,她把孩子和婆婆一起带到了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寒暑假才回到县城自己的家。
    学校缺少专业教师,校长武俊鼓励原来教数学的李成老师学习乐器、歌曲、给学生排节目、教跳舞。
    定边县教育局在2014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让学生们有了标准化的教室,并开设了音乐、体育、微机、实验等部室。
    在2013年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刘峁塬小学成绩最高;在全县第二轮“316”督导检查中被评为“优秀学校”,得到了县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此外,刘峁塬小学与县城定边一小连续两年开展了“感悟成长”校际交流等活动,让学校的学生感受外面的世界,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虽然山区学校的条件艰苦,但只要有一个学生,我们依然坚守!”校长武俊坚定地说,“我们只想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