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当年太苦了!”
张同顺老人近照。
本报记者 刘成 通讯员 徐小妮 文/图
记者在乾县城关镇中留村见到了今年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同顺。张同顺左胳膊底下支着一个拐杖,一瘸一拐出了房间的门。老人原名叫张凤祥,后改名张同顺,生于1920年1月(民国9年),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目光炯炯有神,让人很容易就想象出老人当年的勃勃英气。
说到抗战,说到当年打鬼子的情景时,张同顺总要说:“苦啊,当年太苦了!”他说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当年曾作为游击队一员参加了中条山抗日战役,在战争中右腿膝盖被子弹射穿,右脚趾被地雷全部炸没。
后辈们难以想象的苦难
据老人回忆,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是后辈们难以想象的。在民国28年,也就是他19岁的时候,他被抓去当壮丁,在游击队总司令毕梅轩的带领下,充入第1战区第6游击纵队,去了中条山参加抗战。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据老人的儿子讲,父亲年轻时曾对他们叙述过:“中国士兵装备比日军差,很多人没有枪,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用,没有子弹啊……”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
在老人的记忆中,当年抗战的战士们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夏天的仗还好打些,因为日军不敢到林子里去,去多少,就能消灭多少。冬天就不行了,冬天有雪蹓子,战士们的脚印常常暴露他们的行踪。头顶上是飞机,地面上是部队,飞机一旦发现目标,日军就从四面八方往这发兵,目的是打包围仗。
当年打仗吃饭是一大问题,夏天林子里随便找点什么就能充饥,可是到了冬天,大雪没膝盖,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是找吃的了。有时候只能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没去皮的谷子吃。没住的地方,战士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几分钟就被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战士们十有八九脚都有冻伤。冬天时,雪没到腰那么深,仗一停,大家抱着枪,在雪里刨个沟,躺到雪里就睡,听到枪一响,马上站起来随时应战。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因战斗而死的战士还多。
独自一人拉扯孩子长大
中条山战役失败后,张同顺被日军俘虏到日本做了两年苦力,主要是挖隧道。当时和他一起被俘的战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干活的时候,把看守他们的日本警察打得落花流水。二战胜利后由战胜国美国军舰将他们送回天津,后来充入国民党军队,最终于全国解放时期回到陕西乾县老家。
张同顺回到家乡后,一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磨豆腐、种地。他喂牲口从来不含糊,一个晚上起来喂三四次,家人责怪他,他总是一句:“负责干一件事,就要给人家把这事干好,不然别人怎么放心把活交给你。”他30多岁结婚,婚后媳妇因无法忍受家庭贫困的现状而离开他和两个孩子,张同顺没有去找媳妇,他说:“当时他家的生活实在太苦太难了,媳妇能走就是铁了心不回来了,我也不必再去找人家来和我过苦日子,只是苦了两个娃了。”于是他一人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拉扯长大。如今,他和大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唯一的缺陷就是因为年事已高,听力很模糊,思维也不是很清晰。
如今,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他们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父辈的付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国家、民族和先烈的不易。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曾经浴血沙场的将士们大多已经离世,健在的也都是像张同顺一样9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他们为民族为国家的巨大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本报记者 刘成 通讯员 徐小妮 文/图
记者在乾县城关镇中留村见到了今年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同顺。张同顺左胳膊底下支着一个拐杖,一瘸一拐出了房间的门。老人原名叫张凤祥,后改名张同顺,生于1920年1月(民国9年),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目光炯炯有神,让人很容易就想象出老人当年的勃勃英气。
说到抗战,说到当年打鬼子的情景时,张同顺总要说:“苦啊,当年太苦了!”他说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当年曾作为游击队一员参加了中条山抗日战役,在战争中右腿膝盖被子弹射穿,右脚趾被地雷全部炸没。
后辈们难以想象的苦难
据老人回忆,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是后辈们难以想象的。在民国28年,也就是他19岁的时候,他被抓去当壮丁,在游击队总司令毕梅轩的带领下,充入第1战区第6游击纵队,去了中条山参加抗战。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据老人的儿子讲,父亲年轻时曾对他们叙述过:“中国士兵装备比日军差,很多人没有枪,得从日本鬼子手里抢,抢到枪也没用,没有子弹啊……”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
在老人的记忆中,当年抗战的战士们喜欢夏天,不喜欢冬天,夏天的仗还好打些,因为日军不敢到林子里去,去多少,就能消灭多少。冬天就不行了,冬天有雪蹓子,战士们的脚印常常暴露他们的行踪。头顶上是飞机,地面上是部队,飞机一旦发现目标,日军就从四面八方往这发兵,目的是打包围仗。
当年打仗吃饭是一大问题,夏天林子里随便找点什么就能充饥,可是到了冬天,大雪没膝盖,走路都不方便,更别说是找吃的了。有时候只能煮干硬的玉米粒,甚至煮没去皮的谷子吃。没住的地方,战士们砍下松枝睡在上面,睡十几分钟就被冻醒了,又赶紧起来烤火,战士们十有八九脚都有冻伤。冬天时,雪没到腰那么深,仗一停,大家抱着枪,在雪里刨个沟,躺到雪里就睡,听到枪一响,马上站起来随时应战。由于环境的恶劣,伤病致死的战士比因战斗而死的战士还多。
独自一人拉扯孩子长大
中条山战役失败后,张同顺被日军俘虏到日本做了两年苦力,主要是挖隧道。当时和他一起被俘的战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干活的时候,把看守他们的日本警察打得落花流水。二战胜利后由战胜国美国军舰将他们送回天津,后来充入国民党军队,最终于全国解放时期回到陕西乾县老家。
张同顺回到家乡后,一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磨豆腐、种地。他喂牲口从来不含糊,一个晚上起来喂三四次,家人责怪他,他总是一句:“负责干一件事,就要给人家把这事干好,不然别人怎么放心把活交给你。”他30多岁结婚,婚后媳妇因无法忍受家庭贫困的现状而离开他和两个孩子,张同顺没有去找媳妇,他说:“当时他家的生活实在太苦太难了,媳妇能走就是铁了心不回来了,我也不必再去找人家来和我过苦日子,只是苦了两个娃了。”于是他一人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拉扯长大。如今,他和大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唯一的缺陷就是因为年事已高,听力很模糊,思维也不是很清晰。
如今,健在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他们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父辈的付出,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国家、民族和先烈的不易。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曾经浴血沙场的将士们大多已经离世,健在的也都是像张同顺一样9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他们为民族为国家的巨大付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