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圆了山区群众百年搬迁梦
观音镇移民社区。
渔渡镇景观大道安置点。
泾洋镇鹿子坝移民搬迁点。
本报记者 胡汉杰 通讯员 蒲应发
2011年以来,镇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陕南移民搬迁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与县情实际、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认真探索实践,寻求最佳路径,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目标任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移民搬迁新路子。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该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四年圆了“三梦”
该县十年计划搬迁21935户90248人,规划集中安置点150个,预计总投资39.69亿元。2011~2014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85亿元,完成搬迁8854户36398人,建集中安置点63个,集中安置7313户,集中安置率由2011年72%提高到2014年的90%。
四年艰苦努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帮助老区百姓实现了“三梦”:一是帮助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4667户17163名群众实现了“安居梦”;二是2011年至今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8个,其中60个在城镇规划区内,5257户17756人实现了“市民梦”,全县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37%。三是“致富梦”。按照东、中、西三片确定了茶叶、魔芋,煤炭、锰矿,蔬菜、核桃、板栗等差异性特色产业,2310户搬迁户受益,年实现产业收入7500万元,户均增收3.24万元。同时,以城镇为载体,鼓励和引导搬迁户发展个体经济,近两年搬迁户在城镇创业就业的达到810户,年户均增收2万元。
五个原则硬坚持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聘请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对集中安置点进行规划设计,布局上坚持“三靠近”和“两避开”的原则,做美县城,做强集镇,做靓村庄,做好社区。
坚持集中安置原则。通过90%的集中安置,20个镇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坚持镇政府实施主体原则。明确镇政府主体责任,村组既不参与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又不负责各类移民资金发放,确保移民搬迁工作平稳推进。
坚持搬项目化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工程项目“五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项目监理制、项目竣工验收制)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建立镇、村、组、群众代表四级联合监督体系,全力打造出安全精品工程;小配套项目经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复到各镇实施;大配套项目由县级相关部门争跑项目资金实施。
坚持移民资金共管原则。凡是移民搬迁相关资金一律进入移民共管账户,资金拨付实行移民办申报、分管县长审核、县长审定、财政局复核,建房补助资金一律实行“一卡通”,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四个重点抓得紧
各镇利用10个月时间完成征地、前期手续办理和房屋建设等工作,移民办按月检查通报,按季考核,全力抓进度,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2014年8月,对有搬迁意愿的对象进行再摸底,并与搬迁户签订安置协议,做到精准搬迁。同时采取统规统建与统规自建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加大搬迁户的选择余地;同步要求各镇早谋划下年度的工作,为对象确定赢得时间。
在启动房屋建设时,各镇申报大小配套项目,县移民办逐点核实,县移民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复到镇实施,小配套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大配套项目完成率达到60%,安置点服务功能基本齐备,增强农户搬迁的积极性。
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旧宅基地拆除实行分类处置、稳步过渡,消除群众顾虑,促进搬迁入住。截至目前,2011-2013年搬迁户全部入住,2014年入住率达到63%。
三种安置模式新
4年共搬迁“两灾户”4667户,占避灾搬迁总任务的58.3%,搬迁五保、特困户1278户,占两困户安置总任务的36%,将2014年9月因灾倒房的360户纳入移民搬迁安置,最大限度保障政策落实的公平性。
通过“先拆后建、整组搬迁”的办法,既严格控制了土地使用指标,又破解了搬迁工程中出现的建新不拆旧、土地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如黎坝镇柳营安置点,拆迁之前,每户原土坯房(含农户菜园、圈舍)平均面积为300㎡,现规划新建安置房为两层,平均占地66㎡,拆迁前该处容纳居民28户,拆迁后可安置102户,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院落式”安置为今后陕南移民搬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搬迁模式。
特困户安置房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面积控制在50-60平方米,室内功能齐备。特困户入住后,采取干部包联帮扶的方式,实行公示挂牌制度,探索了特困户安置的新途径,得到省市高度肯定;将敬老院安置纳入移民搬迁,既解决了五保户建房供养问题,又缓解敬老院建设及管理资金压力。
下步工作思路清
根据“规范、完善、提升”的移民工作要求,围绕“完善一项规划、规范两项管理、加快三大建设、紧抓四个重点、提升五种能力”工作思路,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巩固“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成果,力争实现三连冠(2013、2014、2015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紧紧抓住国家给予陕南移民搬迁支持政策等机遇,进一步完善移民搬迁10年规划:优化集中安置点布局,对后6年需建设的87个安置点,逐点筛查,科学选址,明确对象,制定移民搬迁轮候计划。
严格按项目管理办法运作,不得违规转包、分包,杜绝村为实施主体建房和项目分包,杜绝开发商售房。严格落实工程建设“五制”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严格执行资金拨付的程序和办法,不得挤占挪用和改变资金用途。会同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巡查,督促已竣工的项目进行决算和审计,确保移民搬迁各类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2015年11月底完成房屋主体工程。探索移民搬迁与保障房、商品房相结合的机制,力争在2016年实施。2015年安置点内的小配套项目与安置房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2015年年底前达到验收标准;积极争取5个500户以上和28个100户以上安置点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工。
根据100户以上安置点新建或改扩建社区的要求,多渠道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通过现有村干部兼职、撤村并镇后原有干部选配等办法落实社区人员,通过向上争取、本级配套和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解决经费,力争2015年底前,所有百户以上安置点(续建点除外)社区均达到“五有”要求。
优先将调查摸底的1181户两灾户、630户特困户在2015年全部搬迁安置。坚持先定对象再签订协议后建房的原则,做到精准搬迁。调整考核办法,从2015年起,在安置房达到入住条件和小配套完成的基础上,积极动员搬迁群众入住,上年度搬迁对象下年底入住率达到60%,特别对受灾害威胁户的群众在动员其早搬迁、早入住。
2015年12月底前,将2011~2013年6954户搬迁户的“两证”发放到位,保护搬迁户合法权益。积极关注省市关于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围绕园区建安置点、围绕安置点建园区;按照“一点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建产就业台账,逐户落实创业就业方案,促进移民搬迁户就业。
巩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抓好队伍作风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深入破解制约移民搬迁工作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特色亮点,注重工作时效,严守八项规定,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学习调研、组织协调、破难创新、落实担当、清廉务实五种能力,全面提高移民搬迁工作质量。
渔渡镇景观大道安置点。
泾洋镇鹿子坝移民搬迁点。
本报记者 胡汉杰 通讯员 蒲应发
2011年以来,镇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陕南移民搬迁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与县情实际、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认真探索实践,寻求最佳路径,较好地完成了各年度目标任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域实际的移民搬迁新路子。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该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四年圆了“三梦”
该县十年计划搬迁21935户90248人,规划集中安置点150个,预计总投资39.69亿元。2011~2014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85亿元,完成搬迁8854户36398人,建集中安置点63个,集中安置7313户,集中安置率由2011年72%提高到2014年的90%。
四年艰苦努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帮助老区百姓实现了“三梦”:一是帮助受地质、洪涝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4667户17163名群众实现了“安居梦”;二是2011年至今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8个,其中60个在城镇规划区内,5257户17756人实现了“市民梦”,全县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37%。三是“致富梦”。按照东、中、西三片确定了茶叶、魔芋,煤炭、锰矿,蔬菜、核桃、板栗等差异性特色产业,2310户搬迁户受益,年实现产业收入7500万元,户均增收3.24万元。同时,以城镇为载体,鼓励和引导搬迁户发展个体经济,近两年搬迁户在城镇创业就业的达到810户,年户均增收2万元。
五个原则硬坚持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聘请具有规划资质的单位对集中安置点进行规划设计,布局上坚持“三靠近”和“两避开”的原则,做美县城,做强集镇,做靓村庄,做好社区。
坚持集中安置原则。通过90%的集中安置,20个镇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坚持镇政府实施主体原则。明确镇政府主体责任,村组既不参与移民搬迁项目建设,又不负责各类移民资金发放,确保移民搬迁工作平稳推进。
坚持搬项目化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工程项目“五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项目监理制、项目竣工验收制)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建立镇、村、组、群众代表四级联合监督体系,全力打造出安全精品工程;小配套项目经县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复到各镇实施;大配套项目由县级相关部门争跑项目资金实施。
坚持移民资金共管原则。凡是移民搬迁相关资金一律进入移民共管账户,资金拨付实行移民办申报、分管县长审核、县长审定、财政局复核,建房补助资金一律实行“一卡通”,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四个重点抓得紧
各镇利用10个月时间完成征地、前期手续办理和房屋建设等工作,移民办按月检查通报,按季考核,全力抓进度,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2014年8月,对有搬迁意愿的对象进行再摸底,并与搬迁户签订安置协议,做到精准搬迁。同时采取统规统建与统规自建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加大搬迁户的选择余地;同步要求各镇早谋划下年度的工作,为对象确定赢得时间。
在启动房屋建设时,各镇申报大小配套项目,县移民办逐点核实,县移民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复到镇实施,小配套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大配套项目完成率达到60%,安置点服务功能基本齐备,增强农户搬迁的积极性。
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对旧宅基地拆除实行分类处置、稳步过渡,消除群众顾虑,促进搬迁入住。截至目前,2011-2013年搬迁户全部入住,2014年入住率达到63%。
三种安置模式新
4年共搬迁“两灾户”4667户,占避灾搬迁总任务的58.3%,搬迁五保、特困户1278户,占两困户安置总任务的36%,将2014年9月因灾倒房的360户纳入移民搬迁安置,最大限度保障政策落实的公平性。
通过“先拆后建、整组搬迁”的办法,既严格控制了土地使用指标,又破解了搬迁工程中出现的建新不拆旧、土地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如黎坝镇柳营安置点,拆迁之前,每户原土坯房(含农户菜园、圈舍)平均面积为300㎡,现规划新建安置房为两层,平均占地66㎡,拆迁前该处容纳居民28户,拆迁后可安置102户,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院落式”安置为今后陕南移民搬迁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搬迁模式。
特困户安置房统一设计、统一建设,面积控制在50-60平方米,室内功能齐备。特困户入住后,采取干部包联帮扶的方式,实行公示挂牌制度,探索了特困户安置的新途径,得到省市高度肯定;将敬老院安置纳入移民搬迁,既解决了五保户建房供养问题,又缓解敬老院建设及管理资金压力。
下步工作思路清
根据“规范、完善、提升”的移民工作要求,围绕“完善一项规划、规范两项管理、加快三大建设、紧抓四个重点、提升五种能力”工作思路,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巩固“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成果,力争实现三连冠(2013、2014、2015连续三年受到省政府表彰)。
紧紧抓住国家给予陕南移民搬迁支持政策等机遇,进一步完善移民搬迁10年规划:优化集中安置点布局,对后6年需建设的87个安置点,逐点筛查,科学选址,明确对象,制定移民搬迁轮候计划。
严格按项目管理办法运作,不得违规转包、分包,杜绝村为实施主体建房和项目分包,杜绝开发商售房。严格落实工程建设“五制”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严格执行资金拨付的程序和办法,不得挤占挪用和改变资金用途。会同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巡查,督促已竣工的项目进行决算和审计,确保移民搬迁各类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2015年11月底完成房屋主体工程。探索移民搬迁与保障房、商品房相结合的机制,力争在2016年实施。2015年安置点内的小配套项目与安置房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2015年年底前达到验收标准;积极争取5个500户以上和28个100户以上安置点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工。
根据100户以上安置点新建或改扩建社区的要求,多渠道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通过现有村干部兼职、撤村并镇后原有干部选配等办法落实社区人员,通过向上争取、本级配套和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解决经费,力争2015年底前,所有百户以上安置点(续建点除外)社区均达到“五有”要求。
优先将调查摸底的1181户两灾户、630户特困户在2015年全部搬迁安置。坚持先定对象再签订协议后建房的原则,做到精准搬迁。调整考核办法,从2015年起,在安置房达到入住条件和小配套完成的基础上,积极动员搬迁群众入住,上年度搬迁对象下年底入住率达到60%,特别对受灾害威胁户的群众在动员其早搬迁、早入住。
2015年12月底前,将2011~2013年6954户搬迁户的“两证”发放到位,保护搬迁户合法权益。积极关注省市关于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围绕园区建安置点、围绕安置点建园区;按照“一点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建产就业台账,逐户落实创业就业方案,促进移民搬迁户就业。
巩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抓好队伍作风建设,提高干部素质,深入破解制约移民搬迁工作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特色亮点,注重工作时效,严守八项规定,牢固树立亲民为民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学习调研、组织协调、破难创新、落实担当、清廉务实五种能力,全面提高移民搬迁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