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陕西农业现代化建设高峰论坛暨纪念陕西农村报复刊三十五周年——
抓一把泥土,捧起的是事业
    本报讯(记者 陆文杰)6月26日上午,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陕西农业现代化建设高峰论坛暨纪念陕西农村报复刊35周年座谈会在西安成功举办。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陕西日报总编辑张仁华、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陆柯仑作重要讲话,本报社长、总编辑焦永兴致辞。省林业厅副厅长拓平,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机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存贵等我省农口厅局有关领导,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等我省十几家相关部门有关领导,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日报社副总编辑姜冯俊、张若愚,陕西日报社党委委员、纪检组组长刘君民,以及涉农专家学者、部分市县宣传部部长、农民代表、通讯员代表、网友代表、本报“记者采访基地”政治委员代表、本报陕西金口碑企业联盟代表、本报员工等200多人参加。
    张仁华在讲话中指出,农业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一号工程,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央高度重视的大事。改革开放,“三农”巨变,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媒体调查报道,例如现在的“三农”是什么样?未来往何处去?什么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什么是促动发展的引力?今年西瓜卖不出去,油桃往河里倒,为什么农业丰收了农民却很惨?他强调,陕西农村报是有62年光荣历史的农村党报,复刊35年业绩不凡,这几年更是受到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的多次表彰。其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内容鲜活,没有官话套话。今后,陕西农村报要在报道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再立新功。
    陆柯仑在讲话中谈到,陕西农村报以这样的高峰论坛纪念复刊35年,简约而不简单,很有新闻价值。他说,陕西农村报邮发代号是“51-2”,陕西日报是“51-1”,这说明其历史远在省内其他报纸之前,在农村的影响力也非其他同类报纸可比。1980年复刊以来,陕西农村报以其独特风格、善于策划而赢得读者和同行赞誉。同时,陕西农村报培养了大批优秀通讯员。许多基层通讯员最先在陕西农村报投稿试笔,逐渐成熟,或是加入新闻工作者队伍,或是走上领导岗位。这几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陕西农村报调整思路,严整队伍,创办新闻网站,搭设电商平台,出现了报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焦永兴在致辞中说,1980年的7月1日,陕西农民报复刊后,短短几年就发行47万份,成为全国报林奇葩。35年来,陕西农民报更名为陕西农村报,但“短、土、杂、活”的报纸风格没有变,插天线、接地气的记者风采没有变,依然是全省农村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读者面最广的纸质媒体。3年来,本报在三秦大地建立了15个记者采访基地,别开生面践行“走转改”。本报创办的陕西农村网,已进入省级新闻类网站前五行列,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网信办的肯定和表扬。本报创办了“金口碑商城网”,组建了陕西金口碑农产品企业联盟。今天,本报邀请省内著名“三农”专家学者研讨农业现代化,意在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此纪念本报复刊35周年。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几十年来非常喜爱陕农报,这是我的良师益友和精神食粮。”永寿县供销社副主任李建龙在发言中满怀深情地说,他们村许多农民没时间赶赴农高会,但在陕西农村报“农高会特刊”上圆了“逛会梦”。泾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员张永红、陕西金口碑农产品企业联盟执行会长、紫阳县和平茶厂董事长曾朝和,分别讲述了自己喜爱陕西农村报、受益于陕西农村报的感人故事。
    原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研究处处长、现《调研与决策》编辑部主任董顺利,在演讲中回顾新中国的涉农大政变化,并深入浅出畅谈未来“三农”发展的十大趋势。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所长王健康,讲述了他对现代农业的新思考:没有特色就没有出路;没有产业链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新型经营主体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省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省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张首奎,从农业的产业属性、技术动力、经营主体等方面,论述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专家学者精彩演讲,参会代表认真聆听。
    在这个别开生面的纪念仪式上,本报对做出卓越功绩,非凡贡献的20名通讯员,给予隆重表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