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图书看报伴我一生
人生离不开图书,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你是否上过学,图书始终陪伴在你的左右,我当然也在此列。
在我上学前班(现在叫幼儿园)前,父亲就给我买来小人书,不懂事的我把书撕得七零八落,但是父亲照买不误。《刘胡兰》《黄继光》《雷锋》《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等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和伙伴们玩耍时,时不时还模仿小人书里英雄人物的经典动作。
上学后,课本自然成了经常打交道的图书,朝夕相伴。那个时候经济紧张,对课本爱惜有加,每学期开学,新书发到手后,首先用报纸,或者年画,给书包上皮子,然后用纸包着砖压得平平展展。翻书时小心翼翼,害怕手指弄脏了书页,舍不得在书上写一个字,每学期结束时,书还崭新如初。我记得当时一毛钱能买10颗水果糖,把父亲给我买学习用具剩下的零钱积攒起来,舍不得买颗糖吃,星期天街道逢集的时候,和伙伴们来回步行5公里多路,跑到书店买小人书,每个人买的都不同,然后相互交换的看。
上初中的时候,教我们语文课的苏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套价值不到6块钱的课外参考书,让大家自愿购买,对同学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我知道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非常困难,但是忍不住对图书的渴望和诱惑,利用课余时间跑到父亲工作的学校,要来钱买下了这套资料。我们班当时有50多名学生,买的不到10人,大家相互借着使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退休回到老家,义务承担起村子里送报纸的任务。那个时候,我们村每家都有《陕西农民报》(现为陕西农村报),乡邮员把报纸送到我家,父亲不管手头活有多忙,哪怕是正在吃饭,第一时间把报纸分发到各户,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接触到了《陕西农村报》,其中的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用农民的话说身边的事,读起来就像和好友谈心,倍感亲切。
读报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从报纸中学到了许多知识,爱好写作的我就发现身边的一些事情可写,可那个时候把文章变成铅字简直就是梦想。一个星期天回家,和父亲到地里干活,发现村子里一个老汉,给羊戴着用废弃的袜子做成的“口罩”,心感好奇,细问才知,老汉种了一辈子庄稼,对庄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村子里到小河要经过庄稼地,怕羊偷吃,在来回的路上,就给羊戴上特制的“口罩”,脑子里对照报纸上登的文章,心中大喜,这就是一条好新闻。立即跑回家里,找出旧作文本,写下了《羊戴口罩》,跑到镇邮局寄出。从那天开始,心怀忐忑,每期报纸来了我先看,偷偷地找有没有自己写的稿子,几天后,在报纸的一版,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张谢礼单省下酒席钱》、《统一公坟和公墓节约土地法子灵》等一百余篇稿子刊登在报纸上,尽管稿费不够买邮票和信封,但是多年坚持写作,乐此不疲。
步入社会,由于职业特点,和图书、报纸密不可分,几次搬家,首先收拾家里的藏书。现在条件好了,家里有了书架,只要看到喜欢的图书就买,有朋友出书就藏,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不假。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有条件了把图书搬回老家,每天坚持几个小时,和村友们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图书、报纸将永远陪伴我的一生。
在我上学前班(现在叫幼儿园)前,父亲就给我买来小人书,不懂事的我把书撕得七零八落,但是父亲照买不误。《刘胡兰》《黄继光》《雷锋》《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等里面的英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和伙伴们玩耍时,时不时还模仿小人书里英雄人物的经典动作。
上学后,课本自然成了经常打交道的图书,朝夕相伴。那个时候经济紧张,对课本爱惜有加,每学期开学,新书发到手后,首先用报纸,或者年画,给书包上皮子,然后用纸包着砖压得平平展展。翻书时小心翼翼,害怕手指弄脏了书页,舍不得在书上写一个字,每学期结束时,书还崭新如初。我记得当时一毛钱能买10颗水果糖,把父亲给我买学习用具剩下的零钱积攒起来,舍不得买颗糖吃,星期天街道逢集的时候,和伙伴们来回步行5公里多路,跑到书店买小人书,每个人买的都不同,然后相互交换的看。
上初中的时候,教我们语文课的苏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套价值不到6块钱的课外参考书,让大家自愿购买,对同学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我知道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非常困难,但是忍不住对图书的渴望和诱惑,利用课余时间跑到父亲工作的学校,要来钱买下了这套资料。我们班当时有50多名学生,买的不到10人,大家相互借着使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退休回到老家,义务承担起村子里送报纸的任务。那个时候,我们村每家都有《陕西农民报》(现为陕西农村报),乡邮员把报纸送到我家,父亲不管手头活有多忙,哪怕是正在吃饭,第一时间把报纸分发到各户,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接触到了《陕西农村报》,其中的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用农民的话说身边的事,读起来就像和好友谈心,倍感亲切。
读报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从报纸中学到了许多知识,爱好写作的我就发现身边的一些事情可写,可那个时候把文章变成铅字简直就是梦想。一个星期天回家,和父亲到地里干活,发现村子里一个老汉,给羊戴着用废弃的袜子做成的“口罩”,心感好奇,细问才知,老汉种了一辈子庄稼,对庄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村子里到小河要经过庄稼地,怕羊偷吃,在来回的路上,就给羊戴上特制的“口罩”,脑子里对照报纸上登的文章,心中大喜,这就是一条好新闻。立即跑回家里,找出旧作文本,写下了《羊戴口罩》,跑到镇邮局寄出。从那天开始,心怀忐忑,每期报纸来了我先看,偷偷地找有没有自己写的稿子,几天后,在报纸的一版,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了铅字,心里非常高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张谢礼单省下酒席钱》、《统一公坟和公墓节约土地法子灵》等一百余篇稿子刊登在报纸上,尽管稿费不够买邮票和信封,但是多年坚持写作,乐此不疲。
步入社会,由于职业特点,和图书、报纸密不可分,几次搬家,首先收拾家里的藏书。现在条件好了,家里有了书架,只要看到喜欢的图书就买,有朋友出书就藏,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不假。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有条件了把图书搬回老家,每天坚持几个小时,和村友们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图书、报纸将永远陪伴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