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喜看香菇生产机械化
——农村青年刘刚的创业故事
    刘刚在保鲜库搬运香菇。

    记者 陆文杰
    把机械化用在香菇作务上,这不是天方夜谭,是记者在宁强县胡家坝镇许家坝村看到的真事。干成这稀罕事的人,是个名叫刘刚的农家小伙子。
    4月23日下午,胡家坝镇镇长薛锐等人,与记者翻山越岭来到许家坝村村边。村边的玉带河水大流急,清澈见底。河边的香菇棚盖着黑网,难见尽头,这就是宁强县康和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基地。“长约600米,宽约100多米,总面积120亩呢!”年轻帅气的薛镇长说,这是宁强县最大的香菇基地,在汉中市也是挂得上号的。
    35岁的刘刚,稳重而干练,带着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讲述他的创业故事。“这基地不是我一个人的,是3个人的。当然,我是牵头挂帅的。”刘刚说,他是相邻的铁锁关镇农民,走出中学校门就一直在发电站、供电局工作。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让他觉得难以养家,也没激情,便丢了这个铁饭碗,与朋友合伙投资300多万元,在2013年5月开始筹建这个香菇基地。他正说得兴奋,记者却被眼前一幕所吸引:3个妇女把菌棒塞进一台机器,机器又把菌棒从另一个口吐出来。刘刚指着机器说,这是菌棒增氧机,能让菌棒加快生菇速度。一排排菌棒摆放在竹架上,一群群工人忙碌在菇棚里。那形如伞、美似花的香菇,展露着笑容,展示着丰收,看得人不想离去。
    拉话间,大家走出迷宫一样的香菇棚,来到装袋车间。在这个9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庞大的全自动装袋流水线显示着现代化的魅力。锯末从机器这头进去,从机器那头出来,便像装香肠一样变成了菌棒。刘刚自豪地说:“这个生产线,能顶几十个工人!”
    步出厂房,大家又参观全自动接种机、现代化保鲜库、烘干室……“一年生产200万斤鲜香菇,4万多斤干香菇,没有机械化不行啊!如果全靠人力,根本忙不过来。”刘刚说,他是看准香菇生产可以机械化、工厂化,才选择这条创业路的。“虽有机械化,但也常年雇佣60多个当地农民。忙活时,还得临时雇佣六七十人。这些人从这个基地,一年能挣130多万元。”薛镇长插话说。“你对这里了如指掌啊!”记者回应道。刘刚一脸郑重地告诉记者:“张有钧书记和薛镇长时常到各村办事,只要路过这里就问有啥困难。像这样的镇干部,真是难得啊。”“来过的客商一看这儿生态环境,一看香菇型美肉厚,就毫不犹豫地要货呢!”刘刚说,如今他的香菇不仅俏销汉中、西安,还畅销河南、浙江,从不为销路费心思。
    看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四周的青山绿水,薛镇长谈开了他的发展思路:“宁强是汉江源头,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虽然不能发展有污染的企业,但这极好的生态条件,却适合发展绿色产业。所以这个基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于示范作用。”
    刘刚机械化种香菇的创业之路,成功的不仅是他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产业发展启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