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撤乡并村要有文史意识
特约撰稿 张宝贵
    省内媒体报道,大荔县镇村改革的经验,省委有关领导要求全省推广学习。大荔县“按照大村并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帮穷村的原则”,将全县1500人以下的128个行政村一步到位全部撤并,行政村由400个减少到272个。笔者建议,撤乡并村的原则,还应加上“名村并常村,古村并新村”两条原则。领导和有关部门干部一定要有文化历史意识。
    1998年,笔者参加陕西省新闻考察团赴美。说起西安,不少美国人都一脸茫然不知所云。一说长安,许多美国人兴奋地举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可见长安在国外的名气要比西安大得多,可见撤乡并村中文化历史意识的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在省内国内和国外有名的乡村,无论大小穷富强弱,都应该尽量保留原名。因为“穷富强弱”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在省内国内和国外有名的乡村却是长久的,有名的乡村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人造天河”红旗渠让河南省林县名扬国内和世界,林县成为河南省最有名的县。但是,撤县设市中举世闻名的林县却改称林州市。让人大失所望。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数百年历史的村乡数不胜数。这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因而,对有着数千年数百年历史的村乡无论大小穷富强弱,都应该尽量保留原名。因为“穷富强弱”都是相对的可变的,有着数千年数百年历史的村乡却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细胞和源头。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周文王坐镐京”的镐京乡,古今中外举世闻名。却在本世纪初撤乡并镇中“以大并小”从此消失,让人惋惜不已。
    几个村乡都有名、都有悠久的历史怎么办?哪就进行比较,保留最有名、历史最悠久的乡村名称。其他有名村、历史悠久村,还可以在行政村中保留“村中村”,让有名村、历史悠久村得以相传延续。笔者的家乡长安县纪杨乡,以秦汉唐代的战略要地“纪杨寨”而闻名古今,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就是率军从“纪杨寨”出发的,得胜还朝后又驻扎在“纪杨寨”。撤乡并镇时纪杨乡改为王寺镇,用唐朝时国宾馆所在地王寺村的村名为镇名。“纪杨寨”与王寺村谁更有名谁历史更悠久颠倒了个,让人困惑不解。
    撤县设区设市、撤乡并镇、撤乡并村中出现的众多名县、名乡和名村消失的现象,是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干部文化历史意识淡化、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工作作风简单化、绝对化、一刀切的结果。建议决策层尽快制定《撤县设市撤县设区撤乡并镇并村法》,在市县镇乡村冠名中突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意识,突出“名村并常村,古村并新村”两条原则。尽可能保留在省内国内和世界有名和历史悠久的名县名乡和名村,保护中华民族历史以及文化的源头和细胞少受损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