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贾平凹 骨子里就是个农民










有自以为高尚的评论家曾经批评说:贾平凹骨子里就是个农民!我以为骨子里就是个农民没有什么不好!贾平凹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能够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为农民鼓与呼。当年批评贾平凹脱离现实跌入虚无主义泥坑后,贾平凹一口气写作发表了《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三部讴歌农村改革的中篇小说,在全国文坛引起反响。而后又回到他原来的老路子,1992年为了改变他农村题材作家的形象,写出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废都》一炮打响。但是仔细回味《废都》仍还是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市,仅有城市生活的故事情节,全无城市的氛围。紧接《废都》之后的长篇小说《白朗》和《土门》,亦被视为城市题材之作,但是写的却是从乡下来到城市的农民和城市里原来的农民。新千年开始,他又完全回到了农村题材上来,连续四部长篇巨著《秦腔》、《古炉》、《带灯》和《老生》,每一部都是写的农民生活,从农民的角度思考重大的社会问题。
贾平凹身上始终磨灭不掉的农民情结,来自于小时候经受的比常人更多的苦难。贾平凹少年时代先是遭受了那个时代农民所遭受的共同苦难——饥饿,三年困难时期更是挣扎在死亡线上。贾平凹知道榆树皮磨成粉擀的面条滑得筷子夹不住,知道柿树叶磨碎熬成稠汁做的凉粉苦得不咬就往下咽,知道山上的老鸦蒜煮熟了吃起来舌头麻木,知道没油少盐的树叶草根汤吃后浑身浮肿,还知道整天吃纯稻皮和柿叶做成的炒面拉屎成了问题……紧接着“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贾平凹小小年纪就成了人民公社社员。随后父亲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回家务农。在较长的时间里,贾平凹不仅目睹了最亲近的人身心遭受的极大痛苦,而且自己也时时感受到被歧视的侮辱。贾平凹早年间这种经历,使他非常了解处于最底层的农民,懂得农民想什么,要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对于农民的生活有着彻骨心痛的切身感受。这一切,都使他的身上深深地打下的农民烙印,至死都将难以消褪。
贾平凹的农民本色首先表现在个人生活习惯上,他平时穿衣不讲究,吃饭不讲究,生活上能少花一分钱决不多花一分钱。走进他那套100多平方米的复式单元大书房,冬天最冷和夏天最热时却舍不得开空调。书房与家属居住地相距较远,贾平凹除了春节等传统节假日,一年到头大多数时间都独自一人生活在书房里,集中写作时常常好多天不回家。这些年名气越来越大,各种会议不断,请吃饭的人很多,但也不是一年到头一天三顿都能吃会吃请。于是,不吃会吃请时吃饭就成了问题。如今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在附近固定一家干净卫生的餐馆,一天三顿吃什么列个饭谱,到时间电话一打就送来了,也可以雇个保姆专门伺候他或者请钟点工帮着做做饭。可是他不,硬是常常一个人在电炉子上下挂面或者煮速冻饺子什么的,少盐没醋,胡乱地凑合一顿又一顿。人们很难想象,并不缺钱花的贾平凹在吃饭上竟然这样瞎凑合!贾平凹并不是为了方便舍不得花钱,而是觉得自己手脚都能动,雇个人来专门伺候自己有点像旧社会的地主雇丫环,做出的饭吃起来浑身都不舒服。就是在家里,贾平凹至今还都没有雇请过保姆。
在不少关于贾平凹的文章和书中,先后都写了贾平凹是个“迷信罐罐子”。我以为,总是拿神鬼说事,正是贾平凹那种骨子里就是个农民的具体表现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贾平凹常常把自己说得神神道道,那其实都是一些调侃。有时候是不愿实话实说王顾左右而言它,归之为天意;有时候标榜自己算卦很准,多为自说自顾没有人真当那么一回事;有时候为了解脱自己的烦恼,心中有事无法对人讲也不善于向人诉说,便自我欺骗算个卦求个签,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贾平凹对我说过,他每次写好一本书,最终用的书名都要测一番字,预测这部作品将来的命运。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自信,别看贾平凹已经那么有名气,可是在他内心里从来没有自信过。这种不自信与过去农民没有见过大世面总是表现得怯懦有点儿相似,但是贾平凹没有因为不自信而停止不前,反而把不自信带来的副产品不满足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有人又批评说贾平凹的农民意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骨子里的实质,斥责他“披着的是农民的外衣,骨子里透露的却是一副名士的派头。玩牌品茗,写字作画,玩弄古董,如此的闲情逸致,中国那些在土里艰难地刨食的农民哪个能有?”这是对贾平凹的又一种误读,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贾平凹,对于贾平凹的生活习惯不熟悉,仅凭从一些书籍中获得的支离破碎的不实信息所给予的庸俗的想象。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贾平凹并非这个样子。凡是熟识贾平凹的人,没有一个认为贾平凹活得潇洒,相反都感到他一不缺名二不缺钱却活得十分窝囊。写作是贾平凹人生最大也是唯一追求,成年累月趴在桌子上,至今不会用电脑,全靠一笔一划手写,不算中短篇,每隔三两年便有一部三五十万字大部头问世,每一部至少写抄三遍,就是100多万字。这是一种思维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同时也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最为紧张的时候,连续一两个月甚或半年时间,每天只睡那么三五个小时,一般人都很难承受得了!难道这样的生活,能谈得上“闲情逸致”吗?在贾平凹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特点,就是那种不事张扬做事低调的农民品质。即使在以贾平凹为中心的场合,他也是那种畏畏缩缩一点儿不展脱的模样儿,常常被人骂做狗肉上不了席面。而我却以为,这些正是贾平凹的本色,也是他的最可爱之处!
至于说到贾平凹写字、画画和各种收藏,可以说完全都是业余的,不是那种专业的书法家、画家和收藏家,而是在紧张的写作空隙,以放松身体和精神为主的自乐其中。贾平凹起初写字纯粹出于兴趣,送给别人多以友情为主,后边皆有“请XXX指正”落款。随着贾平凹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以与贾平凹相识为荣,便千方百计向贾平凹讨要写字。为了拒绝应接不暇的讨要者,贾平凹在房门后边贴一“润格告示”,来人坐在沙发上就可以看到。交情不深者便免开了尊口,反复讨要者也就不好意思。不料明码开价后,讨字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出钱你写字理直气壮。贾平凹这才意识到他的字已经有了市场,于是便以此作为一种经济收入。不过贾平凹写字只是副业,决不影响写作,几乎都是别人通过身边的朋友相求,没事时给你写,有事就不写。贾平凹的字画至今都没有进行过商业炒作,也没有授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为其招揽生意。对于贾平凹的画,我没有看出有多少高深的东西,以为是把他头脑里的思考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艺术。
贾平凹的日常生活,包括他的爱好和某些毛病,全都是围绕着他的文学创作而存在,也全都带有明显的农民意识和特点。他不是学不来城里某些人那种花天酒地、我行我素、出手大方、呼风唤雨般的潇洒自如,如今也不是没有那种经济实力,而是从心理上不接受,瞧不起。贾平凹身上所具有的农民情结,不仅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而且一直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至于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那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摘自《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贾平凹》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