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大葱主任”有妙招 信息平台上促销售
通讯员 郝文刚 张庶凡 本报记者 孙兴利
   “喂,你好!我是赵尚志,您想问大葱的事情吧?情况是这样的,我们乾县漠西社区夹道村的大葱,一周前还有500多万公斤,那时的价钱是每斤1毛钱左右,经过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广大媒体的报道,有很多的客商和爱心人士前来购买。现在只剩下25多万公斤的大葱了,现在的价格是每斤3毛,谢谢你们的关心,谢谢你们对农民兄弟的支持。如果需要,我可以把夹道村村主任的联系电话给你发过去,你们和他联系,好的,谢谢你们!”4月23日,记者见到乾县漠西社区赵尚志主任时,他正在接电话,他告诉记者,每天都能接到近200个这样的电话。
    漠西社区夹道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大葱,这里的大葱具有葱白长、葱杆硬、无纤维化和后味甜的优点,市场销量一直很好,种植大葱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是今年三月份,全村还有500万公斤大葱没有卖出去。如果再不想办法,最多一个月,这些葱就坏掉了!这可急坏了当地葱农。知道这种情况,赵主任和社区的工作人员马上行动起来,一方面积极联系客商,一方面在报纸、网络、电视台等媒体上发布大葱待售信息,多家媒体纷纷呼吁广大爱心人士,帮助葱农解决燃眉之急。
    信息发布后,全国各地的电话就把赵尚志的手机打爆了,有的是需要大葱的客商,有的是介绍朋友过来购买的,有的是出主意的,有的是对葱农表示关心的,有的是给提供交易平台的。为了不遗漏每一个电话,他24小时手机畅通,有时凌晨一二点还要接听电话。“接电话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不注意的话就会伤了客商和爱心人士的心。”所以对每一个来电他总是热情接听,同时用本子认真记录下来,短信回复表示感谢。
    近半个月以来,在夹道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一会帮助葱农收葱,一会帮助客商装运,一会帮助爱心人士发车。“我现在都成名人了,现在每天都有从北京、广东,新疆等地打来的电话,甚至还有从日本打来的,都是关心夹道村大葱滞销的情况。更有人把朋友从外地叫回来,专程要买我们的大葱,我很感动,所以再苦我也没觉得累,反而感觉很快乐!”正在忙碌的赵主任高兴地说,“现在我们这里的大葱每天能销售10万公斤左右,只用了一周时间,200多万公斤的大葱现在只剩五、六十万斤,看着大葱一车车拉走,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这下不用发愁啦。”
    “这次大葱滞销,也给我上了一课,让我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赵主任感慨地说,“小小的一个朋友圈,通过传播,可以带动几何数量级的宣传,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今后,我们也要建立信息平台,随时发布我们大葱的信息。现在,县农业局也正在积极帮助我们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扩大漠西大葱的知名度。下一步,我们计划引进一到两个企业,对大葱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延伸大葱的产业链,帮助农民创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