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婆婆与媳妇,是最难相处的关系之一。但是阎良区麻张村罗家组的韩淑芹和媳妇刘翠兰,朝夕相处25年却从未红过脸。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说她们——
这对婆媳赛母女

   本报记者 陆文杰 通讯员 冯长涛 文/图
    4月13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阎良区麻张村的罗家组。春阳暖照下,村民们三五成群谝闲传,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
    “那就是翠兰和她婆!”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不远处的古树下,一位婆婆坐在藤椅上,一位妇女边给她揉腿边说话。听不清她俩说些啥,但能听到她俩的笑声。静卧身边的黄狗,一脸享受的神态。
    婆婆:媳妇比俺女儿亲
    1990年,21岁的武屯镇姑娘刘翠兰,走出娘家门,跨进婆家屋,开始面对婆媳关系。如今25年过去了,婆婆对她啥看法?“你到周围几个堡子去打听,看谁不说俺媳妇好!”81岁的韩淑芹,开门见山夸媳妇,然后细说媳妇的勤劳孝顺。早上6时,媳妇准时起床,先收拾屋子,再给婆婆做饭;8时准时到工地上干活;中午回来给婆婆精心做好午饭,自己随便扒拉几口又急匆匆去工地上班;6时下班后,做晚饭、洗衣服、扶婆婆散步、陪婆婆看电视、给婆婆洗脚、揉腿……夜晚,和婆婆睡在一起。半夜婆婆腿疼,随时起来给揉揉。
    “这次住院,俺媳妇天天陪着我。吊针打到半夜3点,她陪到3点,趴在床沿打个盹,天就亮了,6点又回家给我做饭,洗衣服。”婆婆说,她出院后,媳妇说钱挣不完,婆婆只有一个,干脆辞了工作,寸步不离服侍婆婆。说着说着,婆婆眼圈发红,声音哽咽:“虽然我的5个子女都很孝顺,但是我最喜欢媳妇。媳妇比俺女儿亲么!”
    媳妇:婆婆待我像女儿
    “尽管不让婆婆做饭,但我上班回来,婆婆有时候还是把饭菜做好等着我。我生病的时候,婆婆比谁都着急,跑前忙后请大夫、去抓药……”刘翠兰说,自从嫁到这个家,婆婆就一直把她当女儿看待。特别是坐月子的时候,60多岁的婆婆不顾自己年老体迈,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要给她做四五顿饭,生怕她受饥饿、吃不好。晚上孩子总是哭闹,她累得不想管。半夜三更,婆婆抱着孩子转悠,还不停安慰她安心睡觉。翠兰说:“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好好对待婆婆,再累也要让婆婆过好。”
    她忙着照顾婆婆,却愧对自己母亲,就连母亲去世那天,也没见上最后一面。说起她的母亲,一脸笑容的翠兰终于忍不住哭出了声:“我妈没啥文化,但一直教育我:嫁到哪里都要善待公婆,这是做人的本分。”刘翠兰擦了擦眼泪说:“所以,我把孝心用在婆婆身上,也是弥补对我妈的愧疚。再说,婆婆待我像女儿,我能不对她好吗?!”
    村民:这对婆媳是榜样
    “这婆媳俩,是村里的好榜样!”丁大妈说,翠兰的丈夫忙得顾不上家。她家的里里外外,全靠翠兰料理。她是个很能干,很孝顺的女人。“俺们村100多户,婆媳都相处得很好。这也是这对婆媳的榜样作用啊!”
    因为长期劳作,翠兰落下了颈椎病。每天给婆婆揉腿按摩,洗脚剪指甲的时候,她一低头就会脖子和头疼得钻心。但是,每天的按摩从未间断,每天的劳作依然如故,每天的幸福也一如既往。
    “翠兰呀,中午是不是给你婆婆包饺子?”正聊得开心,邻居刘淑霞大婶掀开门帘,送来十几个鸡蛋。
    刘大婶擀皮,刘翠兰拌馅,丁大妈生火。韩淑芹看着忙乎的人群,脸上荡起甜蜜的笑容。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