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要移民更要移心
延安惠泽小学“节水在我身边”主题教育活动。
水法规宣传。
惠泽小学同学们的节水宣传报。
志丹金丁镇胡兴庄新型社区。
延安市市委副书记薛占海(右)、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小鹏(左)在农高会延安展馆视察。
本报记者 王红洲 姚远
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新型社区,灰瓦白墙居民楼依次排列,规划整齐的温室大棚依路而建。这里安置着221户扶贫移民搬迁户,配套蔬菜大棚的新型社区。
搬进新房子政府帮致富
走进社区第59户,是一栋上下两层独家院落。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自来水也通到了灶台。30岁的男主人胡正英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
胡正英一家六口原来住在距离乡镇10多公里的马子川拐沟村,那是一个沟壑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电压不稳,生产生活异常艰难。2012年3月,他们作为扶贫移民搬到这里。“以前住的房子和现在的居住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更好的还是温室大棚……”胡正英乐呵呵地说,搬到这里来以后,他家承包了21亩地,建起5个大棚和6个弓棚,种茄子、辣椒、黄瓜和西红柿,一年种两季,年收入15万元以上。搬来的第二年,他不但还完了9万元购房借款,还购置了昌河面包车。“开着汽车去卖菜,冬天不受冻,而且效率高”。胡正英对当前的生活很知足。
62岁的刘长来从20公里之外的拐沟村搬到这里,在家门口的社区当起了保洁员,每月领工资650元。
“这个新型社区规划建设的初期,政府就充分考虑到产业配套的问题。”陪同采访的镇干部王相文告诉记者,在周边公路沿线,政府流转土地3800亩,建起776个温室大棚和826个弓棚,按每年每米17元的价格租赁给搬迁户,合同期10年,每5年进行流转价格调整。户均分租至少两棚,每个棚年收入3万元以上。
王相文说,经过实践证明,土地流转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农民收入,社区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600元,高于全镇2240元。“我们这里的搬迁特点主要是入住率高,服务功能好和就业渠道多。”志丹县旦八镇党委书记白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旦八镇是全省36个重点镇之一,当地石油资源丰富,3家百万吨级油气开发企业进驻,兴办私企200多家,个体工商户500多家。当地交通便利,人口聚集。水、电、路、气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优惠的政策和配套的服务功能吸引着农民主动搬迁。
据了解,旦八镇的移民搬迁户住房,100平方米的个人承担4万元,80平方米的个人承担2.5万元,60平方米的个人承担1万元,剩余部分全部由财政“买单”。
原居住在金丁镇仰天池村的石景春,在旦八镇做生意租房居住了10多年。2013年搬进了移民新区,圆了“住房梦”。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石景春在采油厂开车实现就业,每月工资2600多元,厂里还给缴纳了养老医疗统筹。
白保明说,为确保搬迁户住得下、有事干和能致富,他们依托石油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真正实现搬迁群众“进城不丢地,离家不离业,生活在城镇,致富在农村”。
宝塔区河庄坪镇也是省级重点镇,其特点是以区位优势来聚集人口和发展产业的集镇。该镇将会建成延安旅游服务基地,人口将会超过4.5万人。
党委书记张修谦表示,凡是镇农业人口进镇落户的,都能均等享受到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和社会救助公共服务,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宝塔区李渠镇高峁湾村,是依靠产业凝聚人气的区域。
近几年来,高峁湾村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或现金入股方式成立了丰泉专业合作社,建成宝塔区丰泉物流园区、宝塔家具城等产业园区。带动了周边的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实现村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其中高峁湾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村支部书记兼延安市丰泉集团公司董事长蒋延平告诉记者,到2018年,高峁湾社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万人,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人均收入10万元以上。社会管理体制纳入城市街道社区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等生活保障体系健全,高峁湾一定会成为延安第一新型社区示范区,也会成为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金石。
5年大移民80万人迁新居
延安市启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2.24万户、8.8万人,其中有1.3万户、5万人搬迁新居,实现安居乐业。
今年13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全部启动,其中有106个安置点的32754套房屋主体开工建设,有1060户实现新居梦。
在安置点建设上,按照“一建设六配套”的要求整体推进,即通过房屋主体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开发配套、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建设配套、生态环境配套、后续管理配套综合建设,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产业扶持方面,配套建设了以苹果、棚栽、养殖、杂粮等为主的致富产业,同时结合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旅游景区等建设等,分类引导搬迁户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多渠道拓宽搬迁户就业增收渠道。对迁入新居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产业发展补助,连续扶持5年,确保产业扶持全覆盖。
财政配套资金也向扶贫移民搬迁方面倾斜,搬迁户可享受5至8万元搬迁安置补贴,减轻搬迁户自筹资金负担。
通过一系列的资金扶持和深入的产业配套政策,延安市先后有24.3万名世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民,搬迁到增收有渠道、就业有保障,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示范区和中心村,住进功能设施完备的楼房,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新生活。
通过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三年累计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行政村109个,筹措资金13.9亿元,实施包扶项目4926个,累计脱贫人口19.81万人。
延安市扶贫局副局长郝润平介绍说,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群众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能够公平享受到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减少山区群众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退出来的宅基地可以还林,坡地退耕,增加植被,改善生态,涵养水土,调节气候,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从2014开始,预计到2018年,扶贫避灾移民搬迁23万户,搬迁人数达到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多,告别危旧窑洞、告别高边坡地区、告别狭窄沟道、告别地质灾害区、告别贫困。
5年时间,23万户,80万人实现“五告别”。
延安,扶贫移民攻坚战役已经打响。
城乡一体化幸福指数再提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以及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2013年,陕西城镇化率52.31%。
近几年来,延安围绕构建“1市12城3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思路,按照“做美延安、做大县城、做强集镇、做好社区”目标,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据介绍,延安市12个县城均实现气化,建起污水和垃圾处理场。人均绿地面积9.37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污水处理率84%,燃气普及率87%。
志丹、吴起、安塞、洛川等县城具备现代城镇功能,35个重点镇基本实现“工业依托型、农业产业型、商贸服务型、旅游度假型”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体现农村地域风貌特色,水、电、路、讯、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内涵上具备现代城市生活品质,成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载体。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一刻钟生活圈”。
引进中菲、本香、秦宝等农业龙头企业在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兴业。
洛川县旧县镇、延川县文安驿镇、宝塔区姚店镇将重点镇建设,形成产城一体发展态势。
志丹县胡新庄、延川县梁家河等社区,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规模化养殖、苹果等产业,带动进镇进社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宜川县昝家山、黄龙县柏峪等社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服务型产业。
延安市正在形成以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心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县域平均收入水平。
延安市累计在公共服务领域投资173.1亿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水、电、路、气、广场、住房等基础设施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农民就地可以办理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高龄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孤儿生活补助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养老、医保一体化并轨改革以及大病保险试点,筑牢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低碳城市。
延安市近年有18.3万农村人口入住城镇。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4.30%,高于全省近两个百分点。
垃圾分类装,出门有绿地,广场在身边,出门健身跳舞很方便,人人脸上绽笑颜……
生在延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是革命老区,有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
水法规宣传。
惠泽小学同学们的节水宣传报。
志丹金丁镇胡兴庄新型社区。
延安市市委副书记薛占海(右)、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小鹏(左)在农高会延安展馆视察。
本报记者 王红洲 姚远
志丹县金丁镇胡新庄新型社区,灰瓦白墙居民楼依次排列,规划整齐的温室大棚依路而建。这里安置着221户扶贫移民搬迁户,配套蔬菜大棚的新型社区。
搬进新房子政府帮致富
走进社区第59户,是一栋上下两层独家院落。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电视、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自来水也通到了灶台。30岁的男主人胡正英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
胡正英一家六口原来住在距离乡镇10多公里的马子川拐沟村,那是一个沟壑地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电压不稳,生产生活异常艰难。2012年3月,他们作为扶贫移民搬到这里。“以前住的房子和现在的居住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更好的还是温室大棚……”胡正英乐呵呵地说,搬到这里来以后,他家承包了21亩地,建起5个大棚和6个弓棚,种茄子、辣椒、黄瓜和西红柿,一年种两季,年收入15万元以上。搬来的第二年,他不但还完了9万元购房借款,还购置了昌河面包车。“开着汽车去卖菜,冬天不受冻,而且效率高”。胡正英对当前的生活很知足。
62岁的刘长来从20公里之外的拐沟村搬到这里,在家门口的社区当起了保洁员,每月领工资650元。
“这个新型社区规划建设的初期,政府就充分考虑到产业配套的问题。”陪同采访的镇干部王相文告诉记者,在周边公路沿线,政府流转土地3800亩,建起776个温室大棚和826个弓棚,按每年每米17元的价格租赁给搬迁户,合同期10年,每5年进行流转价格调整。户均分租至少两棚,每个棚年收入3万元以上。
王相文说,经过实践证明,土地流转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农民收入,社区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600元,高于全镇2240元。“我们这里的搬迁特点主要是入住率高,服务功能好和就业渠道多。”志丹县旦八镇党委书记白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旦八镇是全省36个重点镇之一,当地石油资源丰富,3家百万吨级油气开发企业进驻,兴办私企200多家,个体工商户500多家。当地交通便利,人口聚集。水、电、路、气公共配套设施完善,优惠的政策和配套的服务功能吸引着农民主动搬迁。
据了解,旦八镇的移民搬迁户住房,100平方米的个人承担4万元,80平方米的个人承担2.5万元,60平方米的个人承担1万元,剩余部分全部由财政“买单”。
原居住在金丁镇仰天池村的石景春,在旦八镇做生意租房居住了10多年。2013年搬进了移民新区,圆了“住房梦”。通过政府牵线搭桥,石景春在采油厂开车实现就业,每月工资2600多元,厂里还给缴纳了养老医疗统筹。
白保明说,为确保搬迁户住得下、有事干和能致富,他们依托石油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真正实现搬迁群众“进城不丢地,离家不离业,生活在城镇,致富在农村”。
宝塔区河庄坪镇也是省级重点镇,其特点是以区位优势来聚集人口和发展产业的集镇。该镇将会建成延安旅游服务基地,人口将会超过4.5万人。
党委书记张修谦表示,凡是镇农业人口进镇落户的,都能均等享受到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和社会救助公共服务,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宝塔区李渠镇高峁湾村,是依靠产业凝聚人气的区域。
近几年来,高峁湾村采取土地承包经营权或现金入股方式成立了丰泉专业合作社,建成宝塔区丰泉物流园区、宝塔家具城等产业园区。带动了周边的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发展,实现村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其中高峁湾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村支部书记兼延安市丰泉集团公司董事长蒋延平告诉记者,到2018年,高峁湾社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万人,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人均收入10万元以上。社会管理体制纳入城市街道社区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等生活保障体系健全,高峁湾一定会成为延安第一新型社区示范区,也会成为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金石。
5年大移民80万人迁新居
延安市启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2.24万户、8.8万人,其中有1.3万户、5万人搬迁新居,实现安居乐业。
今年130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全部启动,其中有106个安置点的32754套房屋主体开工建设,有1060户实现新居梦。
在安置点建设上,按照“一建设六配套”的要求整体推进,即通过房屋主体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开发配套、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建设配套、生态环境配套、后续管理配套综合建设,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产业扶持方面,配套建设了以苹果、棚栽、养殖、杂粮等为主的致富产业,同时结合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旅游景区等建设等,分类引导搬迁户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多渠道拓宽搬迁户就业增收渠道。对迁入新居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产业发展补助,连续扶持5年,确保产业扶持全覆盖。
财政配套资金也向扶贫移民搬迁方面倾斜,搬迁户可享受5至8万元搬迁安置补贴,减轻搬迁户自筹资金负担。
通过一系列的资金扶持和深入的产业配套政策,延安市先后有24.3万名世代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民,搬迁到增收有渠道、就业有保障,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示范区和中心村,住进功能设施完备的楼房,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新生活。
通过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三年累计完成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行政村109个,筹措资金13.9亿元,实施包扶项目4926个,累计脱贫人口19.81万人。
延安市扶贫局副局长郝润平介绍说,通过扶贫移民,搬迁群众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能够公平享受到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减少山区群众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退出来的宅基地可以还林,坡地退耕,增加植被,改善生态,涵养水土,调节气候,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从2014开始,预计到2018年,扶贫避灾移民搬迁23万户,搬迁人数达到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多,告别危旧窑洞、告别高边坡地区、告别狭窄沟道、告别地质灾害区、告别贫困。
5年时间,23万户,80万人实现“五告别”。
延安,扶贫移民攻坚战役已经打响。
城乡一体化幸福指数再提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以及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2013年,陕西城镇化率52.31%。
近几年来,延安围绕构建“1市12城3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思路,按照“做美延安、做大县城、做强集镇、做好社区”目标,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据介绍,延安市12个县城均实现气化,建起污水和垃圾处理场。人均绿地面积9.37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污水处理率84%,燃气普及率87%。
志丹、吴起、安塞、洛川等县城具备现代城镇功能,35个重点镇基本实现“工业依托型、农业产业型、商贸服务型、旅游度假型”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体现农村地域风貌特色,水、电、路、讯、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内涵上具备现代城市生活品质,成为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载体。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一刻钟生活圈”。
引进中菲、本香、秦宝等农业龙头企业在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投资兴业。
洛川县旧县镇、延川县文安驿镇、宝塔区姚店镇将重点镇建设,形成产城一体发展态势。
志丹县胡新庄、延川县梁家河等社区,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规模化养殖、苹果等产业,带动进镇进社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宜川县昝家山、黄龙县柏峪等社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服务型产业。
延安市正在形成以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心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农民收入明显高于县域平均收入水平。
延安市累计在公共服务领域投资173.1亿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水、电、路、气、广场、住房等基础设施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农民就地可以办理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高龄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孤儿生活补助提高,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养老、医保一体化并轨改革以及大病保险试点,筑牢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低碳城市。
延安市近年有18.3万农村人口入住城镇。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4.30%,高于全省近两个百分点。
垃圾分类装,出门有绿地,广场在身边,出门健身跳舞很方便,人人脸上绽笑颜……
生在延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这里是革命老区,有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