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榆阳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区域发展的新支撑
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灵骨迁回安葬仪式。
全省最大的铝镁合金厂房外景。
榆林小曲表演。
大美榆阳金秋赛马会。
农特产品展示区。
大美榆阳开幕式文艺演出。
大美榆阳书画展、王一明画展开幕。
30多位书画名家齐聚麻黄梁为榆阳文化事业发展把脉支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歌朗诵会。
编者按
2013年,榆阳区综合实力历史性跃居全省市辖区第六。
2014年10月,榆阳区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全国科学发展和最具投资潜力的“双百强”市辖区。同月,榆阳杏花入选2014“中国美丽田园”名单。
榆阳,一个资源型地区,能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密不可分。
着眼顺应调结构、促转型,着眼争当陕北能化基地建设排头兵,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榆阳区把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榆阳区抢抓西部大开发、陕北能化基地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建园区、上项目、兴产业、惠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亿,经济增速全省第一,经济总量全市第二。
未来的发展,榆阳区面临三大主要任务,每一项任务中,文化产业建设都是硬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必须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争当陕北能化基地建设的排头兵,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主动转型的先行地区,文化产业必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厚重,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互包容的人文底蕴;在长期的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和陕北能化基地大开发中,又开辟了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的崭新空间。可以说,榆阳区是一个既富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和包容性、成长性的文化大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但不容忽视的是,煤炭“黄金十年”的高利润时期,相当数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中到煤炭领域,对其他产业的成长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要想改变干部群众普遍存在的煤炭依赖思维,下定决心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榆阳区的决策者来说,无疑需要更大的直面问题的胆识和勇于担当的气魄。
“未来的区域发展方位中,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能源金三角发展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6个国家级战略规划覆盖的榆阳区,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应该成为区域文化创意写意基地,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榆阳人更应该是思想文化精神上的富有者,支撑榆阳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不能没有文化旅游产业。”榆阳区委书记苗丰说。
有了思想上的统一就有了步调上的一致。2014年,榆阳区把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突破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进行谋划实施,纳入“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组成“取经团”分赴北京、深圳、宁夏等地先进地区学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8月23日,邀请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专家实地调研考察榆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9月23日,邀请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榆林市文联主席龙云就文化产业发展为中心学习组全体成员做专题讲座。10月19日,来自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30多名知名书画家齐聚麻黄梁镇,共同为推进榆阳文化产业发展支招把脉。目前,正在梳理归纳各类意见建议,年底将出台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年拿出全区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批文化旅游活动的举办,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文化建设成为榆阳区2014年推动转型升级浓墨重彩的一笔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榆阳区在精心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的同时,更在行动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0年,榆阳区策划举办首届杏树文化节,经过3年多的培育和引导,成为榆林近郊游的观光热点。今年春夏,政府主导模式逐渐退出,民营文化企业开始介入,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成功举办“魅力榆阳·杏花飘香”“鲜食杏采摘”旅游文化周,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了沿线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步入金秋时节,9月27日,杏树旅游文化周的“升级版”——“2014·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月”活动在塞北大地精彩上演。为期一个月的活动,特色农业、生态观光、体育竞技、风味美食、民间艺术、文艺创作、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20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在榆阳东西南北遍地开花,吸引本地和周边市县数万名游客参与其中。更值得称道的是,旅游月活动完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进行,达到了政府不花钱、企业有回报、群众得实惠的效果,为新时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借着文化旅游月活动的东风,榆阳区整合大漠风光、田园体验、生态观光、边塞古堡、红色历史、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在开辟文化旅游线路上做出大胆探索,设计出金秋红叶观光游以及南北两条自驾游线路。
“初级旅游看表象,高级旅游看内涵。在注重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民居、曲艺、民俗等多重文化内涵的同时,对境内自然资源,包括新时期开辟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进行策划和包装,丰富旅游内容,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旅游档次。”榆阳区区长贺利贵信心满怀。
榆阳区广泛对接省、市各旅行社,依据旅游资源和地缘优势,跳出全市,大线路谋划以榆阳区为重要节点的西部旅游线路;跳出全区,中线路打造连接全市12个县区旅游景点的“自驾游”线路;立足区内,小线路开辟黄土文化、古城、古堡文化、草原文化等一日游线路。线路特别把近年来形成的工业文化也纳入其中,设计出一批工业文明观光体验线路,世界最大的现代化矿井、全国第一套煤间接液化装置、西北最大的真空盐厂、全省最大的铝镁合金工厂等现代能化项目成为新的旅游观光热点。
当然,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不仅仅需要文化活动造势、旅游线路牵线,更需要依托项目来推进,通过项目来支撑。榆阳区统筹考虑文化艺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超前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项目。
年初,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上《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建设榆阳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基地、政府扶持发展文化企业的试验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样板。
3月份,区级领导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榆林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出“七个一”(一部纪实文学,一座展览馆,一个学习文件,一本纪念画册,一次宣传活动,一个产业规划,一部纪录片)工程,着力把治沙连建设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文化教育阵地;实施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建设革命烈士纪念馆,着力打造一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
5月下旬,榆阳区召开王圪堵水利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评审会,提出以王圪堵水库沙漠、河流资源为核心,打造首个沙漠水城,构建以沙漠运动、水利风景、创意农业、旅游小镇、文化主题园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6月30日,榆阳区召开推进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要求立足中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业良好的发展基础,把农业文化产业做成具有榆阳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产业,启动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8月13日,榆阳区成功迁回中国近代新闻奠基人张季鸾先生墓园,随后启动张季鸾展览馆和精神研究会的筹建,进一步研究、挖掘、丰富张季鸾精神,搭建一方促进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
9月28日,区委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了推动文化事业一揽子项目建设,包括中共榆林一大旧址维修、罗兀城和悬空寺保护开发、建安堡影视城打造、青云山旅游景区开发、邓宝珊将军故居和邓友梅墓保护修复、南部生态旅游线路开发、文化馆改造升级、文管会碑刻文物保护、榆阳书画院筹建等一批重点工程,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批批重大文化项目的上马,更加丰富了榆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抓手。
明确4条发展原则,确定9项重点任务,把榆阳底蕴深厚、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经过一年的大干快上,榆阳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清晰。
10月份,榆阳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产业建设,明确四条发展原则,一是用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开拓多元化、多层次、富有包容性和成长性的文化消费市场;二是衔接好上位规划和其他各项专题规划,体现榆阳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特征,编制“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注重文化与农业、工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文化里有产业,产业里有文化;四是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同时,明确制定一个产业规划,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建好一个文化园区,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辟一批旅游线路,配套一批优惠政策,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搞好一批文化活动的“九个一”重点任务,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榆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框架和突破路径。“文化产业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品质,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区委统揽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把文化因素、文化精神、文化品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把榆阳底蕴深厚、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区委书记苗丰信心满满地说。
全省最大的铝镁合金厂房外景。
榆林小曲表演。
大美榆阳金秋赛马会。
农特产品展示区。
大美榆阳开幕式文艺演出。
大美榆阳书画展、王一明画展开幕。
30多位书画名家齐聚麻黄梁为榆阳文化事业发展把脉支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歌朗诵会。
编者按
2013年,榆阳区综合实力历史性跃居全省市辖区第六。
2014年10月,榆阳区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全国科学发展和最具投资潜力的“双百强”市辖区。同月,榆阳杏花入选2014“中国美丽田园”名单。
榆阳,一个资源型地区,能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密不可分。
着眼顺应调结构、促转型,着眼争当陕北能化基地建设排头兵,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榆阳区把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榆阳区抢抓西部大开发、陕北能化基地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建园区、上项目、兴产业、惠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亿,经济增速全省第一,经济总量全市第二。
未来的发展,榆阳区面临三大主要任务,每一项任务中,文化产业建设都是硬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必须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争当陕北能化基地建设的排头兵,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主动转型的先行地区,文化产业必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厚重,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互包容的人文底蕴;在长期的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和陕北能化基地大开发中,又开辟了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的崭新空间。可以说,榆阳区是一个既富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和包容性、成长性的文化大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但不容忽视的是,煤炭“黄金十年”的高利润时期,相当数量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中到煤炭领域,对其他产业的成长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要想改变干部群众普遍存在的煤炭依赖思维,下定决心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榆阳区的决策者来说,无疑需要更大的直面问题的胆识和勇于担当的气魄。
“未来的区域发展方位中,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能源金三角发展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6个国家级战略规划覆盖的榆阳区,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更应该成为区域文化创意写意基地,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榆阳人更应该是思想文化精神上的富有者,支撑榆阳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不能没有文化旅游产业。”榆阳区委书记苗丰说。
有了思想上的统一就有了步调上的一致。2014年,榆阳区把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突破口,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进行谋划实施,纳入“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组成“取经团”分赴北京、深圳、宁夏等地先进地区学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8月23日,邀请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专家实地调研考察榆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9月23日,邀请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榆林市文联主席龙云就文化产业发展为中心学习组全体成员做专题讲座。10月19日,来自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30多名知名书画家齐聚麻黄梁镇,共同为推进榆阳文化产业发展支招把脉。目前,正在梳理归纳各类意见建议,年底将出台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年拿出全区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批文化旅游活动的举办,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文化建设成为榆阳区2014年推动转型升级浓墨重彩的一笔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榆阳区在精心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的同时,更在行动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0年,榆阳区策划举办首届杏树文化节,经过3年多的培育和引导,成为榆林近郊游的观光热点。今年春夏,政府主导模式逐渐退出,民营文化企业开始介入,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成功举办“魅力榆阳·杏花飘香”“鲜食杏采摘”旅游文化周,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了沿线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步入金秋时节,9月27日,杏树旅游文化周的“升级版”——“2014·大美榆阳·杏树红叶文化旅游月”活动在塞北大地精彩上演。为期一个月的活动,特色农业、生态观光、体育竞技、风味美食、民间艺术、文艺创作、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20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在榆阳东西南北遍地开花,吸引本地和周边市县数万名游客参与其中。更值得称道的是,旅游月活动完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进行,达到了政府不花钱、企业有回报、群众得实惠的效果,为新时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借着文化旅游月活动的东风,榆阳区整合大漠风光、田园体验、生态观光、边塞古堡、红色历史、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在开辟文化旅游线路上做出大胆探索,设计出金秋红叶观光游以及南北两条自驾游线路。
“初级旅游看表象,高级旅游看内涵。在注重挖掘当地特色饮食、民居、曲艺、民俗等多重文化内涵的同时,对境内自然资源,包括新时期开辟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进行策划和包装,丰富旅游内容,彰显地域特色,提升旅游档次。”榆阳区区长贺利贵信心满怀。
榆阳区广泛对接省、市各旅行社,依据旅游资源和地缘优势,跳出全市,大线路谋划以榆阳区为重要节点的西部旅游线路;跳出全区,中线路打造连接全市12个县区旅游景点的“自驾游”线路;立足区内,小线路开辟黄土文化、古城、古堡文化、草原文化等一日游线路。线路特别把近年来形成的工业文化也纳入其中,设计出一批工业文明观光体验线路,世界最大的现代化矿井、全国第一套煤间接液化装置、西北最大的真空盐厂、全省最大的铝镁合金工厂等现代能化项目成为新的旅游观光热点。
当然,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不仅仅需要文化活动造势、旅游线路牵线,更需要依托项目来推进,通过项目来支撑。榆阳区统筹考虑文化艺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超前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化项目。
年初,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上《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建设榆阳文化创意产业园,着力打造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基地、政府扶持发展文化企业的试验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样板。
3月份,区级领导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榆林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出“七个一”(一部纪实文学,一座展览馆,一个学习文件,一本纪念画册,一次宣传活动,一个产业规划,一部纪录片)工程,着力把治沙连建设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文化教育阵地;实施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建设革命烈士纪念馆,着力打造一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
5月下旬,榆阳区召开王圪堵水利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评审会,提出以王圪堵水库沙漠、河流资源为核心,打造首个沙漠水城,构建以沙漠运动、水利风景、创意农业、旅游小镇、文化主题园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6月30日,榆阳区召开推进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现场会,要求立足中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业良好的发展基础,把农业文化产业做成具有榆阳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产业,启动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8月13日,榆阳区成功迁回中国近代新闻奠基人张季鸾先生墓园,随后启动张季鸾展览馆和精神研究会的筹建,进一步研究、挖掘、丰富张季鸾精神,搭建一方促进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
9月28日,区委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了推动文化事业一揽子项目建设,包括中共榆林一大旧址维修、罗兀城和悬空寺保护开发、建安堡影视城打造、青云山旅游景区开发、邓宝珊将军故居和邓友梅墓保护修复、南部生态旅游线路开发、文化馆改造升级、文管会碑刻文物保护、榆阳书画院筹建等一批重点工程,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批批重大文化项目的上马,更加丰富了榆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抓手。
明确4条发展原则,确定9项重点任务,把榆阳底蕴深厚、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经过一年的大干快上,榆阳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清晰。
10月份,榆阳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产业建设,明确四条发展原则,一是用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开拓多元化、多层次、富有包容性和成长性的文化消费市场;二是衔接好上位规划和其他各项专题规划,体现榆阳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特征,编制“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三是注重文化与农业、工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文化里有产业,产业里有文化;四是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同时,明确制定一个产业规划,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建好一个文化园区,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辟一批旅游线路,配套一批优惠政策,培养一批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搞好一批文化活动的“九个一”重点任务,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榆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框架和突破路径。“文化产业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品质,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区委统揽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把文化因素、文化精神、文化品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把榆阳底蕴深厚、多元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区委书记苗丰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