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丝路经济带上的文化三原
——写在三原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之际
    图书馆报刊阅览室。    马志忠摄影
    群众文化展演。    孙涛摄影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老龙与明清古建城隍庙。    孙涛摄影
    中共三原县委书记孙景宏(左二)、县长郑富超(右二)陪同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张士军(左一)检查验收该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工作。    黄焕摄影

    王琮 赵琳敏 本报记者 武德平 杨梅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三原县,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铸城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无论在县城还是乡村、学校还是社区,文化的触角在不断延伸。
    为进一步发挥三原文化优势,做大做强文化这篇大文章,三原县委、县政府曾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创建活动历经三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投入”才有“产出”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自北魏置县,距今已有1560多年的历史。千年历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创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三原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创建铺设了成功的通道。
    近三年来,三原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文化先进县的相关经费标准,实行文化建设“五纳入”,将新增财力的2%用于文化事业发展,近三年的全县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43元、56元、77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财政2013年拨付文化馆各类业务活动经费43万元;县图书馆购书经费42.5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10万元,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业务经费6.2万元。
    “投入”才有“产出”。目前,三原县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三原县文化馆已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图书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二级馆;13个镇(发展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208个行政村级建成文化室173个;同时,该县还积极邀请省、市图书馆、艺术馆专家开展培训、指导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宽服务领域。全县设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和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为10个村级农家书屋配发了电视、DVD等设施设备,使农家书屋实现数字化;为151个村配发了文化活动器材,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6个,为城市7个社区、7个镇文体活动广场配齐了活动健身器材。另外,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经启动。
    “创新”才有“出路”
    现在的三原,每天早晚,从各大广场到大街小巷,从县城到乡村,跳舞的、打拳的、唱戏的、舞剑的、敲锣打鼓的,乐曲悠扬,人如潮涌,到处都是文体活动的场面,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已经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三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民健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三原县“创新三大载体、活跃四大队伍”,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打造文化品牌。三原县将义务辅导员队伍、三原文化大讲堂、三原百姓大舞台作为载体,创新开展文化活动。该县组建了全县公共文化义务辅导员队伍,开展培训300余次;开办三原文化大讲堂,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书画交流、专题讲座、文化发展研讨;开办三原百姓大舞台,为群众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积极组建了广场健身操、书法绘画、戏曲自乐班、锣鼓社火等“四大队伍”,建起了覆盖全县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三原县节日文化精彩纷呈。各类重大节庆日县镇村三级自觉组织文化演出活动已成为节日文化习俗,群众锣鼓秧歌大赛、
    元宵节文艺汇演、群众广
    场舞汇演、庙会文化演出,新春义写春联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了全县各级父老乡亲的一致欢迎和好评。
    三原县文化馆、图书馆、各镇(发展服务中心)文化站严格落实公益服务要求,长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活动外,还不断深化服务项目。县图书馆新增电子读报机,免费为读者查阅资料,阅读信息;每年文化馆举办文化大讲堂10次,利用舞台车下乡演出12次,开展公共文化义务辅导员培训100余次,为广大群众文化爱好者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调动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文化下乡,惠及民众。三原县将“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纳入全县民生实事项目,利用文化演出流动舞台车,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两年来,组织开展各类文化、辅导、培训、宣传活动200余场次,群众演出节目110余场次;全县放映数字电影3000余场次,观看群众达30万人次,有力地巩固了一线文化阵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原的文化产业和文艺创作近年繁荣发展。县上出产的文化产品岳飞《出师表》、于右任千字文、右任文房四宝、民间手工剪纸、墨玉《望故乡》等广受中外游客青睐,以三原熏鸡、蓼花糖、三原小磨香油为代表的具有三原特色的饮食文化产品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341余家,包括网吧、文化娱乐、图书音像、演出、婚庆司仪、书画装裱、艺术品经营、电影、文化艺术培训等门类,各类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300人,文化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国家书法协会会员4人,省书法协会会员26人,国家作家协会会员1人,省作家协会会员11人,国家摄影协会会员2人,省摄影协会会员23人,国家美术协会会员3人,省美术协会会员17人,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群结合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近年来,86名专业文化创作作者出版文学类书籍41种,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420多篇。全县各类书法协会组织20余家,每年开展各类书法活动30余次。三原县成为陕西省境内唯一的中国书法之乡,鲁桥镇东里村被授予“陕西书法村”的称号。
    “坚守”才能“传承”
    三原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书法、绘画、泥塑等为主的造型艺术,以十八罗汉、西关老龙、秦腔、锣鼓、竹马社火等为主,这些民间艺术深深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影响至今。
    三原县古籍藏量在全省收藏单位排名第11位,在陕西省市、县、区排名第2位。其中二部入选国家籍珍贵古籍名录,6部入选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全国仅有的四部明本马理著的《陕西通志》珍藏于该县图书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文化发展需要三原县委、县政府的长期坚守。三原县制订了《关于“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2014—2016年发展规划》,抢救和保护三原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纸墨”为媒,以“丹青”会友,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路子,促进多方位多层次文化交流,繁荣和发展三原民间艺术,丰富文化内涵。力争通过努力,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真正成为三原通往外界的“镶金”名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三原的文化是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天地大美,在于万物;三原大美,在于文化。琴瑟相鸣,钟鼓和乐。三原文化,任重道远,明天,将会奏响三原文化的和谐乐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