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是农民,我骄傲!
农忙时间采摘红提。
破旧的果园书楼是他的创作之家。
夫妻二人共同创作。
各级媒体寄来的通讯员证。
满载荣誉。
年轻时期的杨增耀。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由于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连小学都没上过,为了让世人对农民刮目相看,多年来,他不甘向命运低头,利用农闲时间自学,并给全国近百家报刊投稿,曾获人民日报社奖励“金笔”、“金表”。获中宣部、文化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等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的奖项60多次。他曾“六句诗中榜,半副对联得奖”;一封平信直达中央;一首“土字诗”获奖出国旅游观光。他有一个梦想:创办“中国式”或“联合国式”的诺贝尔奖事业,设立世界级“人民奖”和把天地大美作为“国训”、“世界训”等建议,因而有人赞他是“农民的骄傲”!
10月的渭北大地,田野里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然而由于9月中旬的连续降雨,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面对收获的希望与持续的降雨,让红提葡萄的价格一降再降。
65岁的杨增耀是合阳县黑池镇北庄村的一位农民,见到他时,他正在地里采摘红提,记者询问今年的红提价格时,他说:“已经卖得差不多,虽说没往年的价格好,但好在都卖了。”言语间,流露出一种难得的乐观。
随后,记者向其表明来意,他说不远处的那个二层楼房就是他的果园书楼。平时写稿都是在那里,里面堆放了不少书籍和报纸,还有一些农具。记者走进一看,里面放得是满满当当。一张桌子上,凌乱地放着书籍、纸、笔等。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写作,破旧的窗户,昏暗的屋子,杂乱的农具。杨增耀说:“有时候在屋子里面写,有时候在屋子外面搬个凳子就趴在上面写,就是夏天蚊虫太多,有时一边写一边挠痒。”
当记者说去二楼看看时,却怎么也没找到楼梯。只见65岁的杨增耀顺着旁边的一个木梯子爬了上去,记者赶忙去扶梯子。杨增耀说:“没事,不用扶,这些年都这样,早已经习惯了。”记者往上爬的时候,却惊出一身冷汗。二楼的屋子比较小,里面就一张床,床上、床下也都是书籍和报纸。“果园书楼和家里堆的报纸和书籍太多,有时需要时却找不到。前些年,果园书楼还失盗了一次,损失了一些;中途搬了一次家,把一些珍贵的资料也丢了。”杨增耀叹息地说。
走进北庄村,杨增耀的家跟周围的村民家相比,显得寒酸了不少。门上一个有些生锈的牌子上写着:“捐资助学户”。进入家中,门房里堆得满满的都是书籍和报纸,甚至没有人坐的地方。进入他的卧室,土炕上、桌子上摆放的也都是报纸。杨增耀的妻子王芳告诉记者: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在外面工作也不容易,平时很少回来,家里就他们两人。一方面要为生计奔波,农民就要种好地;另一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农闲时间写作,不过这两年她的眼睛不好了,看东西模糊。
谈及两个人的婚姻,妻子王芳说:“不怕你笑话,我只觉得好像是被‘骗’了。我当时是高中学历,是村里的老师,心想着另一半最起码也得是初中毕业,亲戚介绍我们两个相亲见面。言语谈吐间,觉得他很有风度,再加上是亲戚介绍的,也就没有问,后来结了婚才知道原来他根本没上过学。1984年,乡文化站招聘业余辅导员,报名的人很多,但当时凭借‘我爱这片土地,这是多么好的命题;然而,我却不想写她,因为,我还没有给她创造出美好的诗句,待到来年秋天,硕果便是我的答卷’六句诗中榜,后来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从那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陆续有作品被中省媒体发表,《天地相连记》、《急件》、《神草》、《土魂赞》、《土德赞》、《土德万岁》、《生命的乐章》、《国旗颂》、《果商情》等诗、文、书、稿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华新闻报》、《人民政协报》、《农民日报》、《陕西日报》以及《渭南日报》等中省市媒体,当然,获得的稿费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还真不少。”
有句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杨增耀说:“这些年,要感谢很多人,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妻子。因为自己没上过学,字写得不好,早些年投稿一直是妻子代抄,久而久之,妻子的视力下降,现在越来越差。”
2012年他写的《土魂赞》一诗在《世界文艺》第六期“压轴”和《关雎诗刊》总第36期“莘原放歌”头条发表。2013年,他的“圣土文化系列”长诗,被华夏国学出版社与沈鹏的书法、范曾的画一同收录在《诗书画三人行》一书。2014年8月28日,他收到了世界文联寄来的大型画册,里面收录了他所写的《天地有大美可为世界训》——一位中国农民致联合国秘书长及各国领导人的公开建议信(节选)。在荣誉面前,他说:“奖品不可成交易,荣誉不可成买卖,作家要凭作品说话,人要凭品德、作为和事实说话!”
现年65岁的他虽已人老眼花,但他“肩挑水茅担,心想天下事”,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习。杨增耀说:“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很大的集体,却因为穷,因为落后,被部分人瞧不起,我要证明自己,证明一个基层的农民,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为梦想努力拼搏!自己之所以取“庄农”为笔名,主要是希望农民能早日壮大起来,富起来。”
采访结束时,杨增耀说:“感谢各级媒体对我的帮助,也正是因为作品变成了铅字,在报纸上得到发表,一次次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华新闻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以及《渭南日报》等媒体,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众多的媒体奖励中,我将人民日报社奖给我的‘金笔’和政协报奖给我的台灯和一本《新华词典》,作为我一生写作中的‘三件宝’!并用这‘三件宝’励志、相伴我走向未来!”
破旧的果园书楼是他的创作之家。
夫妻二人共同创作。
各级媒体寄来的通讯员证。
满载荣誉。
年轻时期的杨增耀。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由于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连小学都没上过,为了让世人对农民刮目相看,多年来,他不甘向命运低头,利用农闲时间自学,并给全国近百家报刊投稿,曾获人民日报社奖励“金笔”、“金表”。获中宣部、文化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农村报》、《渭南日报》等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的奖项60多次。他曾“六句诗中榜,半副对联得奖”;一封平信直达中央;一首“土字诗”获奖出国旅游观光。他有一个梦想:创办“中国式”或“联合国式”的诺贝尔奖事业,设立世界级“人民奖”和把天地大美作为“国训”、“世界训”等建议,因而有人赞他是“农民的骄傲”!
10月的渭北大地,田野里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然而由于9月中旬的连续降雨,给部分农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面对收获的希望与持续的降雨,让红提葡萄的价格一降再降。
65岁的杨增耀是合阳县黑池镇北庄村的一位农民,见到他时,他正在地里采摘红提,记者询问今年的红提价格时,他说:“已经卖得差不多,虽说没往年的价格好,但好在都卖了。”言语间,流露出一种难得的乐观。
随后,记者向其表明来意,他说不远处的那个二层楼房就是他的果园书楼。平时写稿都是在那里,里面堆放了不少书籍和报纸,还有一些农具。记者走进一看,里面放得是满满当当。一张桌子上,凌乱地放着书籍、纸、笔等。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写作,破旧的窗户,昏暗的屋子,杂乱的农具。杨增耀说:“有时候在屋子里面写,有时候在屋子外面搬个凳子就趴在上面写,就是夏天蚊虫太多,有时一边写一边挠痒。”
当记者说去二楼看看时,却怎么也没找到楼梯。只见65岁的杨增耀顺着旁边的一个木梯子爬了上去,记者赶忙去扶梯子。杨增耀说:“没事,不用扶,这些年都这样,早已经习惯了。”记者往上爬的时候,却惊出一身冷汗。二楼的屋子比较小,里面就一张床,床上、床下也都是书籍和报纸。“果园书楼和家里堆的报纸和书籍太多,有时需要时却找不到。前些年,果园书楼还失盗了一次,损失了一些;中途搬了一次家,把一些珍贵的资料也丢了。”杨增耀叹息地说。
走进北庄村,杨增耀的家跟周围的村民家相比,显得寒酸了不少。门上一个有些生锈的牌子上写着:“捐资助学户”。进入家中,门房里堆得满满的都是书籍和报纸,甚至没有人坐的地方。进入他的卧室,土炕上、桌子上摆放的也都是报纸。杨增耀的妻子王芳告诉记者: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在外面工作也不容易,平时很少回来,家里就他们两人。一方面要为生计奔波,农民就要种好地;另一方面,有共同的爱好,农闲时间写作,不过这两年她的眼睛不好了,看东西模糊。
谈及两个人的婚姻,妻子王芳说:“不怕你笑话,我只觉得好像是被‘骗’了。我当时是高中学历,是村里的老师,心想着另一半最起码也得是初中毕业,亲戚介绍我们两个相亲见面。言语谈吐间,觉得他很有风度,再加上是亲戚介绍的,也就没有问,后来结了婚才知道原来他根本没上过学。1984年,乡文化站招聘业余辅导员,报名的人很多,但当时凭借‘我爱这片土地,这是多么好的命题;然而,我却不想写她,因为,我还没有给她创造出美好的诗句,待到来年秋天,硕果便是我的答卷’六句诗中榜,后来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从那以后,更加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陆续有作品被中省媒体发表,《天地相连记》、《急件》、《神草》、《土魂赞》、《土德赞》、《土德万岁》、《生命的乐章》、《国旗颂》、《果商情》等诗、文、书、稿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华新闻报》、《人民政协报》、《农民日报》、《陕西日报》以及《渭南日报》等中省市媒体,当然,获得的稿费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还真不少。”
有句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杨增耀说:“这些年,要感谢很多人,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妻子。因为自己没上过学,字写得不好,早些年投稿一直是妻子代抄,久而久之,妻子的视力下降,现在越来越差。”
2012年他写的《土魂赞》一诗在《世界文艺》第六期“压轴”和《关雎诗刊》总第36期“莘原放歌”头条发表。2013年,他的“圣土文化系列”长诗,被华夏国学出版社与沈鹏的书法、范曾的画一同收录在《诗书画三人行》一书。2014年8月28日,他收到了世界文联寄来的大型画册,里面收录了他所写的《天地有大美可为世界训》——一位中国农民致联合国秘书长及各国领导人的公开建议信(节选)。在荣誉面前,他说:“奖品不可成交易,荣誉不可成买卖,作家要凭作品说话,人要凭品德、作为和事实说话!”
现年65岁的他虽已人老眼花,但他“肩挑水茅担,心想天下事”,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值得学习。杨增耀说:“在中国,农民是一个很大的集体,却因为穷,因为落后,被部分人瞧不起,我要证明自己,证明一个基层的农民,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为梦想努力拼搏!自己之所以取“庄农”为笔名,主要是希望农民能早日壮大起来,富起来。”
采访结束时,杨增耀说:“感谢各级媒体对我的帮助,也正是因为作品变成了铅字,在报纸上得到发表,一次次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华新闻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以及《渭南日报》等媒体,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众多的媒体奖励中,我将人民日报社奖给我的‘金笔’和政协报奖给我的台灯和一本《新华词典》,作为我一生写作中的‘三件宝’!并用这‘三件宝’励志、相伴我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