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袁宏林:创业改变命运

    “我这一生,从我15岁开始挣得价值45元的布鞋制作机器,到现在我49岁,前后给乡亲们投资30万元,修渠灌溉,资助4个孤儿上学,再到以后带领更多残疾人创业,与他们一起发展,一起成功,这都是我愿望的实现。”城固县桔园镇袁家湾村的袁宏林面对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袁宏林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导致双腿残疾,1984年那年的城固秋交会,袁宏林带着父亲买来的修鞋箱子,在街道附近找了个路边铺开了摊子,从天刚亮修到天黑,一共修了37双鞋,挣得3块7毛钱。之后的三年时间里,袁宏林白天修鞋,晚上拆自家电器自学修理。
    “当时学修电器,就是把机器拆了装,装了拆,得把一个个零件记清楚,看它们到底起什么作用。”袁宏林告诉记者,“我23岁创办了电器修理部,34岁时又承包了土地种植柑橘、开矿,2007年注册了木业公司,进行木制品生产。”
    记者问:“在创业路上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袁宏林说:“应该是开矿的时候,得自己去看。山上没路,得我自己往上爬,爬了5个小时,下山的时候坐在地上,往下滑,下来的时候衣服都烂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残疾人干点事儿这么困难,累得我好几天起不来。”
    袁宏林说,自己也曾经失败过,并且很惨重,愣是让乐观的自己,在家闷了3天。“当时汉中黄姜价格高,种子就要一块多一斤,我就包了100亩土地10年,想着黄姜3年一茬,刚好种3茬。结果,等到3年后,黄姜价格3毛钱一斤。我一看,不行,就去找人退地租钱,人家不给退,后来黄姜也没挖,挖出来还不够成本,我就把黄姜也送给了人家。2004年,一个黄姜就让我损失了50多万。”
    “失败之后我就在家待了3天,我就在想我怎么失败了?后来总结了,干事前一定要把市场考察好。三年前的黄姜价格高,是因为黄姜种价格高,那时候种黄姜的风头正劲,都是把黄姜销售成种子了,所以价格好。我不抱怨,只怪自己没有调查市场。”
    后来,袁宏林凭借着一部分剩余的储蓄,又靠资助撑过了这一关。再经过往后10年的奋斗,形成了现在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年创经营产值1.5亿元,年创利税近2000万元,累计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次),固定安置残疾人50人(次)的良好局面。
    袁宏林说:“虽然我是个残疾人,但我仍要回报社会,帮助其他残疾人,带着他们一起创业。我从不拖欠工人工资,总是不到月底就赶紧把工资算出来。我现在已经有4个公司了,在我60岁之前,一定还要再发展几个公司,形成集团。现在,我在申报建设一个汉中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把训练、托养、老年公寓放在一起,让残疾人和老年人都能幸福地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