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土政策别成绊脚石
本报记者 鱼玉军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不仅让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也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然而,也有基层政府在一些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出台的一些土政策,不仅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反而成为百姓享受惠民政策的一块绊脚石,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
    譬如,国家出台的新农合政策,为八亿农民减轻了医疗负担。而一些县区政府在落实这一政策过程中另外出台地方政策,要求农民有病先去乡镇卫生院治疗,治不好了,经卫生院同意后开具转院介绍,才能去县级医疗机构治疗,再治不好,县级再开到市级医疗机构,以此类推,否则不予报销医疗费用。
    也许,地方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有许多理由,诸如减轻名牌医院的就医压力,引导患者理性就医,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本区域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等等。
    可是,站到患者的角度考虑一下,哪怕基层大夫非常乐意向别处医院推介病人,患者又得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去开一纸证明呢?农民在县城打工居住,看病还得回乡下卫生院去?农民在市里突发疾病,还得去县里开证明?何况,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除非危急重病患者,一般基层大夫,未必同意把普通患者推向别处医院。基层政府制定出这样的土政策,显然成为农民患者享受新农合政策的绊脚石。
    从这一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这样的规定在各级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管理部门并未执行多少,农民患者符合国家政策的医疗费用必须给报销。土政策流于形式,地方文件成一纸空文。如此政策的出台,徒增农民患者的怨气,只损基层政府的威信。
    中央政府在新一轮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强调管住政府的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选择哪所医院就诊,患者会依据居住位置、家庭经济、疾病情况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来决定。所以要想解决名牌医院就医拥挤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做得是提高基层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当加以宣传引导。患者的流向,主要依靠市场来主导,一切强制措施,只能是事与愿违。
    出现绊脚石现象,本质上还是一些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反“四风”不彻底,群众路线不扎实。地方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方便服务群众、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如果基层政府部门真正站到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顾及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少一点官僚主义,多一些群众路线,那么基层制定的土政策,不仅不会成为绊脚石,反倒会成为温暖民心的催化剂,保障安全的行车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