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爱心善举写情怀
——记华县惠农芦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弋增善
     本报记者 杨梅
    正值秋雨过后,渭河两岸一片片绿色扑面而来。9月19日,我们驱车来到华县柳枝镇的惠农芦笋专业合作社采访。
    几起几落,一心为公谋发展
   现年70岁高龄的弋增善理事长,1963年初中毕业后,就回乡当生产队长,后来担任过大队长、毕家商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去年又被村民推选为王宿村党支部书记。
    在改革开放时期,弋增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在村里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然而,在当年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地方,弋增善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反对,曾几起几落。当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可喜变化时,他才被有关部门认可,被群众理解,并成为当时的先进典型。
    1984年,弋增善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成立了华县毕家乡芦笋协会。他为了彻底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让大伙儿逐渐富裕起来,便自费上山东、到江苏、去山西等地联系芦笋等农产品销售业务,为的是能让村民的芦笋卖个好价钱。谁也没想到,这在当时却违反了“农产品只能在当地销售”的土政策,被停了职。可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一个月后他又恢复了职务。他说:“从那以后,我的干劲更大了。老百姓选我,就是信任我,我就是要为大家服好务。”
    心系家乡,危难之时显身手
    2003年8月,阴雨连绵,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打乱了毕家镇人们宁静的生活,昔日富足的毕家镇一片狼藉,房倒屋塌,田园被毁……
    洪水几乎摧毁了这里的一切,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所有的一切都要得从头再来。弋增善带领群众不畏艰辛,埋头苦干。在协会的基础上,
    2007年9月,弋增善等人发起成立了华县惠农芦笋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68人,带动农户1300户,建立了芦笋、中华红桃、华州山药、紫心红薯、黄花菜等5个生产基地,面积达4200亩。
    合作社形成了以生产、加工、销售、包装、储藏、运输为一体的企业管理及经营模式,产品远销省内外,年销售蔬菜10万公斤,所有生产的芦笋与西安人人乐超市等地签订了直供合作。弋增善高兴地说:“今年的黄花菜卖了个天价,从来没有这么高的价格,外地很多客商来我们这里收购,一亩地卖到了一万多元。”
    无私奉献,情牵百姓致富梦
    弋增善经常跑到县里的各个机关联系,只要群众需要哪方面的技术,他就主动联系对应的单位和部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弋增善组织的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专家讲课就达50多场次,发放科技资料、科技图书等4000余份。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上网查找信息,了解新的产品,只要发现有适合的新产品,他便引进回来,然后先自己栽,做小范围的试验,一旦试验成功后,他才会向群众推荐。他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群众少担些风险。洪水之后,我们的产业调整还不到位,选择新产品很重要,成立合作社,就是让群众能够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地促进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的转变,利用现在拥有的资源,让土地创造更大的效益和财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