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渭河
咸阳 姚骏骊

    陕西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是指东自渭河入黄口的潼关,西至宝鸡市宝鸡峡林家村渠首西北角这一段。
    渭河冲积成的这一段区域,叫关中平原。其中,在渭河流域咸阳段,有一个渡口,在渭河大桥尚未修建以前,很长一个时期,这里曾是关中最老、最大、最忙的水运码头。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几千年”便是明证。
    能有水运,可见河之宽、水之深、船之多、人之众、气之旺、商之盛。大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黄河上青铜峡、刘家峡、宝鸡峡等大型水库陆续建成,旱塬人民终于引黄、引渭为渭北诸县旱塬进行农业灌溉,使之受益,尤其是关中平原成为土地肥沃富庶区、国家商品粮基地、陕西大粮仓。
    旱时能干死,缺水能急死,涝时能淹死。这是对关中水情、旱情、雨情的生动写照。渭河属季节性河流,一般靠雨水补给,冬春干涸、夏秋水丰。过去,每进入八九月,秋淋即来、细雨绵绵、日夜连下,少则三五日,多则数十天,好像将春夏欠秦人的雨水要吐尽、要挤干、要下完。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人们生活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农村,道路泥泞、沒有公路、出行困难。下雨时沒有雨鞋、雨伞、雨衣,甚至在我的记忆里,人们是穿着木屐、戴着草帽、披着蓑衣、裹着麻袋、塑料布等勉强凑合;房子以土坯草房、瓦房、土墙居多,屋外大下,室内小下,漏雨、接水、盖物是常有的事;柴禾湿漉漉、火柴潮洼洼,火就生不着,勉强救着了火,柴禾却只冒烟、不起焰。无奈,找些生红薯、胡萝卜、白菜心、干馍馍等胡乱充饥……
    我自小在渭河边长大,一到雨季,河就涨水,涨了水,河面就会铺满整个河床、占完整个滩涂、成了全部视野。不时有上游木头、柴草、瓜果、乃至被淹的尸体漂浮下来,一些职业打捞人不是游泳,就是踩水,或者划船、漂筏子、绑大葫芦,打捞东西或尸体,因打捞的木头以后能派上用场,打捞的柴禾天晴能当柴烧,打捞的尸首主家认领后有酬金,故被无力、无能、无缘参与者称为“发洋财”。
    近年来,雨水不匀、气候异常,再也沒有昔日的那种壮观场面了。这次,进入九月初以来,秋淋突至,已下多日,挥之不去。陕南秦巴山区多条河流暴涨、全省多个水库超警戒水位,抓紧泄洪、道路冲毁、山洪频发,陕西省已有68万群众受灾……渭河流域至今却尚且安好,还未见大的汛情报告。
    浙江钱塘江大潮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前去观潮,渭水每到这时也是一年之中水量最大、水位最高、河床最宽、流量最壮观、值得一看的时候。
    乐者喜山,善者喜水。素有揣渭水情愫、观渭水习惯、听渭水涛声的我,在雨中伫立渭河大桥,观渭水风采。但见水流平缓,偶有小浪,水声潺潺,水面涟涟,四处漪漪,两岸烟雾矇胧,草木苍翠,远处水流顺畅,形如大海。
    渭水直流向东,拐弯转去,如站在远处的一位风姿绰约、风情万种的少妇,渐渐地、慢慢地、静静地向下游流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